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群是鱼类常见的生态行为,鱼群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鱼类对群体大小的辨别,即数值辨别能力。本文开展了2个方面的研究:(1)不同群体大小对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的集群行为的影响研究;(2)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的群体偏好和数值辨别能力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麦穗鱼2个体组的最近邻距离(NND)显著高于4、8和16个体组,而高体鳑鲏的2和4个体组的NND显著大于8个体组;两种鱼的2和4个体组的群体排列的极性都显著高于8和16个体组。2.麦穗鱼和高体鳑鲏的不同群体大小的实验鱼自发游泳速度介于2~6 cm/s(相当于0~2 BL/s)之间。不同群体大小组游泳速度的同步性有显著差异,两种鱼的2个体组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都显著高于4和16个体组。3.无论测试目标鱼为单尾鳊、单尾草鱼、两尾鳊、两尾草鱼,还是混合的1尾鳊+1尾草鱼,均表现出集群偏好(显著偏好于刺激鱼群一侧),但鳊的集群偏好性比草鱼高。4.当以单尾目标鱼为选择主体时,鳊和草鱼在2 vs.8时偏向大群体的一方,并显著大于随机概率50%;而对4 vs.8、6 vs.8和8 vs.8鱼群的选择不再具有偏向性。5.当以两尾目标鱼为选择主体时,鳊的数值辨别能力与单尾目标鱼相似,而草鱼对2 vs.8、4 vs.8和6 vs.8鱼群的选择正确率显著大于随机概率50%,表明数值识别能力显著提高;鳊+草鱼混合组能辨别2 vs.8和4 vs.8。6.草鱼总体上更为活跃,更多的在两刺激鱼群穿梭;在混合组中鳊有超过35%以上的穿梭是跟随草鱼进行的,相反草鱼只有不到4%的穿梭是跟随鳊进行。结果表明:1.麦穗鱼和高体鳑鲏幼鱼有典型的集群偏好和集群行为,且随群体中个体数量的增加,凝聚力上升,但协调性有所下降。2.与单尾草鱼相比,双尾草鱼的数值辨别能力显著提高,表明合作有利于提高草鱼幼鱼的数值敏锐性,其机制可能涉及“精英领导机制”。3.单尾鳊和双尾鳊的数值辨别能力较低,可能与其胆小的个性有关;混合组鳊鱼数值辨别能力的提高可能与同伴草鱼活跃性及鳊的跟随行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