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of Fictional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s-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NENGW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风格体现了原作的思想,反映了作家写作的习惯性特点,而每一位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及其思想感情都决定了其不同的选词用句、言语形式--即写作风格。然而,传统的风格翻译理论往往局限于抽象、模糊、主观印象式的讨论,尤其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认为小说的形式是自由的,从而忽略了文体价值,结果造成翻译的“假象等值”,未能忠实地传达原文风格。   文学文体学集中对作品文体和风格的研究,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研究小说风格及其翻译理论可以促进形成更科学的文体翻译理论,从而给广大译者提供参考依据,在提升文学修养的同时,加强对小说风格的关注,继而提高和完善译作水平。   鉴于目前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应用偏向于诗歌体裁,对小说风格翻译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利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分析《德伯家的苔丝》的风格翻译。通过大量的文本材料分析比较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的三个中译本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语音、词汇、句式等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基于文学文体学理论,本文对上述三个中译本中体现风格特征的的语音、词汇、句式、修辞标记进行了缜密的对比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张谷若的译本比孙法理和吴笛的译本在传达原文风格方面更胜一筹:具体表现为张译在语音、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再现了原文的风格特点。本文认为,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可应用于文学翻译,尤其是小说翻译,对翻译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可作为文学风格再现的判断准则。
其他文献
文学语用学是一门将语用学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新兴的交叉学科。该学科将文学文本视作是交际的动态的话语而不是静止的抽象的文本,认为文本解读是一项丰富的多变活动,涉及读者、
概念迁移理论的提出成为语言迁移研究的新方向。其研究重点不在语言表层现象的分析,而是着重探究两种不同语言的学习者之间概念系统异同的超语言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英
酿酒行业竞争激烈,各国对酒类广告的限制使得酒类产品的推广和广告的创作更加不易。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搜集到的酒类广告中的双关现象进行研究。   双关指的是在一定的语境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也叫批评语言学,是由Fowler,Hodge和Kress等语言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现在它已成为语篇分析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CDA旨在
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诚实都受到高度重视。说实话通常被认为是一件好事。对于那些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之上的恶意谎言,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于善意谎言来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对于其作品英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是否忠实问题引起了学者、媒体的热烈讨论,而事实上,这是一场关于“该怎样翻译”的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