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发展及人类活动加剧,导致大气臭氧层减薄,导致到达地面的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B,UV-B,波长280-320nm)辐射增强。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水平上,更会体现在蛋白质组水平,引发蛋白质在表达量和种类上的显著改变。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植株体积小、生长周期短以及基因组小等特点,并且2000年底完成了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已成为植物蛋白组学研究中的理想材料。然而,目前有关UV-B辐射增强对拟南芥亚细胞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较少,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细胞器,因此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分析增强UV-B辐射下拟南芥叶绿体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能够深入阐明叶绿体代谢中特定蛋白质对UV-B胁迫的调控和防御功能,同时能够进一步明确叶绿体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代谢等生命活动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实验材料,首先对不同强度UV-B辐射下拟南芥幼苗形态和生理生化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从而对UV-B辐射强度进行初步地筛选。然后应用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正常光照和增强UV-B辐射下拟南芥叶绿体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并对差异蛋白可能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深入阐明UV-B辐射增强对拟南芥损伤的分子机理,从而为研究增强的UV-B辐射对其它植物的伤害机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还可发现一些UV-B胁迫响应相关蛋白,从而为进一步明确植物对UV-B辐射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的UV-B辐射下,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拟南芥幼苗的伤害症状逐渐加剧,表现为叶面积逐渐减小,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qP逐渐下降,NPQ先上升后下降,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表明低强度UV-B辐射(45μW.cm-2)对拟南芥幼苗的损伤程度较小,通过自我修复系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而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高强度UV-B辐射(60μW.cm-2和75μW.cm-2)对拟南芥幼苗的损伤逐渐加剧,其自我修复系统已不能对损伤进行修复,最终可能导致死亡。(2)采用双向电泳技术比较分析正常光照和高强度UV-B辐射(60μW.cm-2)下拟南芥叶绿体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蛋白,共检测到丰度变化在2倍以上差异表达蛋白点39个,其中19个蛋白质表达量上调,20个蛋白质表达量下调。选取19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检索,成功鉴定出其中的12个蛋白质。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被鉴定的12个蛋白质的功能涉及到能量代谢、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抗氧化作用以及光合作用等方面,说明增强的UV-B辐射可能通过抑制能量合成和光合作用从而减缓植物生长,同时,植物通过产生一些结构性或代谢性相关的酶蛋白来抵御和修复UV-B辐射对其产生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