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本研究人群在新产科服务模式下产程时限特点及母婴结局,以进一步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母婴结局。方法:本研究为临床病例观察研究。对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东院产科拟行阴道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的产科服务模式进行管理:不受传统产程时限限制,而是根据母胎状况进行产程管理。第一产程采用自由体位待产,第二产程按照产妇自愿原则,选择舒适的分娩体位,如侧卧、俯卧等,接产过程采用等待娩肩法,胎儿娩出后脐带搏动消失后再断脐。观察产程时限特点及母婴结局。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及t检验或F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M(P5,P95)及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有679例初产妇进行阴道试产,其中经阴道分娩孕妇538例,中转剖宫产孕妇141例。宫口开大3cm以前中转剖宫产者,胎心异常为主要指征;宫口开大3cm-6cm中转剖宫产者,头盆不称为主要指征;宫口开大6cm以后中转剖宫产者的主要指征是头盆不称。2经阴道分娩的孕妇,其活跃期起点位于2cm、3cm、4cm、5cm、6cm、7cm、8cm分别有27例(5.0%)、151例(28.1%)、138例(25.7%)、122例(22.7%)、64例(11.8%)、24例(4.5%)、12例(2.2%);其活跃期时限的中位数分别为2.3h、3.3h、2.6h、2.0h、1.5h、1.7h、0.8h;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6.7h、8.5h、7.3h、5.4h、6.9h、6.6h、4.1h。3经阴道分娩孕妇,宫口从2cm-10cm每扩张1cm所需时间的中位数依次为2.2h、1.5h、1.3h、1.0h、1.1h、0.8h、0.8h、0.3h,第5百分位数依次为0.8h、0.5h、0.4h、0.3h、0.3h、0.1h、0.3h、0.2h,第95百分位数依次为9.8h、4.6h、3.7h、4.4h、4.5h、2.1h、2.0h、1.0h。4按照第二产程时间不同分为第二产程<1h组、1~2h组、>2h组,第二产程>2h组脐动脉血PH与<1h组、1~2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脐动脉血PH值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2h组1分钟Apgar评分与<1h组、1~2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钟Apgar评分异常率<1h组与>2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各组5分钟Agpar评分及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经阴道分娩孕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9%(16/538)。窒息组脐动脉血PH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脐动脉血PH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Logistic回归显示:第二产程时间、仰卧位分娩体位、胎心异常是影响脐动脉血PH的危险因素。结论:1在新的产科服务模式下,剖宫产的指征以胎心异常和头盆不称为主。2活跃期起点存在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3-5cm,其中3cm者占28.1%,4cm者占25.7%,5cm者22.7%。3活跃期时限的第95百分位数一般不超过9h,活跃期宫口扩张速率第5百分位数低于1.0cm/h。4随着第二产程时间的延长,脐动脉血PH呈下降趋势,但异常率没有增加;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及其异常率增加,但经过晚断脐、新生儿护理后5分钟Apgar评分异常率没有增加。5胎心率、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在预测及评估新生儿窒息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为新生儿监护、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