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修订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并检验修订版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的信效度,为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虐待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测量工具。(2)采用三级抽样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心理虐待现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心理虐待的阳性率、常见类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儿童心理虐待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1)通过复习文献和专家讨论,对2005年我们自编的儿童心理虐待量表进行修订,在小样本调查后形成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初测问卷。(2)根据湖南省2005年经济状况、新生儿死亡率和地域特征,选择长沙、益阳、娄底、怀化、郴州、永州等六个地区作为调查现场,采用“城/乡-学校-班级”三级抽样方法共调查了3-9年级在校学生7644人。被试儿童填写了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儿童期经历问卷、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儿童抑郁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用Foxpro9.0建立数据库,在SPSS17.0统计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3)采用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筛选条目,形成包含23个条目的修订版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对量表采用重测信度、同质信度检验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效度检验量表的效度。结果:(1)修订版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包含23个条目、五个维度(恐吓、忽视、贬损、干涉、纵容)。各维度和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12-0.863,同质信度为0.539-0.840;心理虐待分量表与其五个维度的相关为0.395-0.851,五个维度之间的相关为0.110-0.596;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各条目对所属因子有中度以上的负荷,抽取的五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47.159%;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拟合优度指数、相对拟合优度指数、非标准化拟合优度指数均为0.93-0.96,近似误差均方根小于0.1;心理虐待量表与儿童期经历问卷心理虐待分量表相关系数为0.639,相关显著。(2)32.9%的儿童心理虐待阳性,20.9%的儿童心理虐待阴性。恐吓是最常见的心理虐待类型,贬损是最少见的心理虐待类型。(3)心理虐待阳性率在性别、家庭地域、年龄组、母孕期健康、母孕期情绪、分娩情况、独生子女、儿童既往健康状况、父母教养态度变量上的分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4)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和母亲教育年限减少,儿童遭受心理虐待的频率增加;性别为男性、既往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家庭地域为城市、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的儿童遭受心理虐待的频率增加。Logistic回归显示儿童遭受恐吓的危险性因素是年龄、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儿童既往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保护性因素是家庭地域农村、女性;儿童遭受忽视的危险性因素是家庭收入水平高、年龄;儿童遭受贬损的保护性因素是女性、年龄;儿童遭受干涉的保护性因素是年龄、非独生子女、女性;儿童遭受纵容的保护性因素为女性、年龄、母亲文化程度高。(5)受虐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低于非受虐儿童(P<0.05),受虐儿童的内化性和外化性行为问题、焦虑抑郁情绪得分显著高于非受虐儿童(P<0.05)。(6)各种心理虐待类型对儿童多个心理功能表现出明显的预测作用。恐吓、忽视、贬损对自我意识有负性预测作用,恐吓、贬损、干涉、纵容对内化性和外化性行为问题有正性预测作用,恐吓、忽视、贬损、干涉、纵容对焦虑/抑郁情绪有正性预测作用。结论:(1)儿童心理虐待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推广应用。(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虐待比较普遍,32.9%的儿童心理虐待呈阳性,恐吓是最常见的心理虐待类型。心理虐待对儿童的自我意识、行为、情绪都有不良影响,应该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3)儿童心理虐待的发生与儿童的性别、年龄、既往身体健康状况、独生子女、家庭地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教养态度等因素有关,是以后开展预防、干预儿童心理虐待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