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助行机器人及其运动控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年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护理资源变得相对稀缺。医学理论和实践证明,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和辅助设备能够帮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高身体素质以及恢复身体机能。为支援、改善老年人和下肢功能障碍人群的日常行走辅助需求,助行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已成为国内外机器人与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的康复机器人研发起步较晚,水平偏低,成果较少,且大多不适用于老年人,康复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基于力传感器阵列和倾角传感器的智能下肢康复助行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老年人和下肢功能障碍者助力行走以及辅助康复训练。首先,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助行机器人的研究方案。然后从整机机械结构设计出发,介绍了安全性、稳定性与灵活性兼具的助行机器人的整机结构以及人机力交互接口的详细设计。接着详细介绍了助行机器人感知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包括软件、硬件和通信协议等)。在控制算法层面,本文首先进行了人体运动意图的建模推导,然后在人机交互力控制中导纳控制模型上,进行了变阻尼导纳控制的研究。同时,引入了斜坡重力补偿算法,以增强助行机器人系统的环境自适应性。最后,根据上述控制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助力行走实验。通过平路上的基本助力行走、变阻尼导纳控制和斜坡重力补偿这三个典型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了机器人机构设计的合理性、相关算法的有效性,并对机器人整机性能、适应性做出了评价。本文所述的助行机器人在其结构设计及运动控制上有以下五个特点:(1)全新的整机结构设计,结合了主动全向式驱动机构的灵活性、机动性以及从动式辅助支撑机构的稳定性和交互安全性;(2)在充分考虑到转弯时人体舒适性的情况下进行了详细建模分析,提出全新的运动意图识别的方法;(3)应用了变阻尼导纳控制,使得机器人能更好的适应一次助力行走交互活动中的各个阶段,改善用户体验;(4)引入了斜坡重力补偿,增强了助行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5)用户接口简单、有效,操作直观,使用方便,成本较低,易于实现产品化。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77   瘢痕疙瘩是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由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原因不明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治疗较困难的疾病[1],2003年3月~2011年8月以手术切除加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治疗耳廓及耳垂瘢痕疙瘩患者6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1例(74耳),男4例,女57例;年龄19~45岁,平均29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酮替芬治疗难治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难治性咳嗽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应用酮替芬治疗,对照组以止咳散为主加减治疗,疗程均4周,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67%,對照组有效率81.2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酮替芬治疗难治性咳嗽有良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 酮替芬
目的:探讨早期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后急性呼吸衰竭(RF)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分别选取不同时期的两组AOPP后急性RF病例做比较,其中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常规给予洗胃、
为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石(W(P2O5)<30%)的利用率,提升产品中碳酸盐的分解率和活性,以悬浮态焙烧-快速冷却技术为依据,并在前期基础实验和半工业化试验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195  头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个临床症状,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及严重性的特点。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将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癫痫性头痛等13类头痛。2009年3月~2010年3月通过彩色多普勒及颅脑CT检查排除其他病变,筛选血管性头痛患者48例,通过服用心脑欣和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浙皖沪)作为中国发展的战略要地,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等特点。钢铁行业作为该区域主要工业行业之一,其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占了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