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肺移植(Lung Transplatation)手术于1983年首次成功应用于人类以来[1],全球已超过约6万例[2]。目前,肺移植是全球公认的治疗各种终末期肺病的唯一有效且最后的手段,可使接受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3]。我国是肺病高发区,每年至少有上万名终末期肺病患者需要做肺移植。但是,由于肺内存在大量与支气管伴随的淋巴组织,使移植肺出现多种不同途径的免疫应答,因而相对于心、肝、肾等移植可出现更早且更严重的急、慢性排斥反应[4]。与此同时,移植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肺不张、肺感染等均严重影响着该术式的成功和接受者的长期生存。即便当前外科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改进、抗生素级别不断提高以及免疫抑制剂进一步改善等,均未使肺移植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得到质的飞跃。在我国,肺移植起步较早,辛育龄等[5]于1979年就首次尝试通过肺移植治疗肺结核。但直到1995年,于北京安贞医院陈玉平等[6]才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单肺移植,又于1998年完成了序贯式双肺移植。2016年全国共有204例肺移植,到2017年中国肺移植网上上报的总例数为260例[7]。如何减少肺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肺移植预后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肺移植的基础,在肺移植的各项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的操作难度相对大、术后受体的长期生存率较低以及术后肺不张的发生率较高等,均阻碍了肺移植相关研究。因此,简化大鼠原位肺移植模型的手术流程很有必要。本文目的是在改良传统“袖套”法的基础上,探讨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建立的方法,进而建立一个稳定、可复制、存活高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方法:研究纳入2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左肺移植,观察术后1周内大鼠的存活率以及活动状态。利用改良的袖套技术对大鼠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进行吻合,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并记录手术成功率、供体手术时间、受体手术时间、供受体总手术时间、供体套管时间、术后1周受体生存率。术后1周对所有存活的受体行血气分析。结果:本实验均在单人直视下操作完成。总手术成功率为90%,供体手术时间(27.5±4.8)min,受体手术时间(53.1±7.5)min,供受体总手术时间(79.8±7.9)min,套管时间(18.3±4.4)min,术后大鼠1周内的存活率为89%,术后1周阻断右肺门前后血气分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 133.2±1102.8 mm Hg VS 125.1±11.9 mm Hg,P=0.21;PC02 45.7±4.6 mm Hg VS 48.6±3.7 mm Hg,P=0.19)。结论:改良后的“袖套”技术对大鼠肺移植模型的建立具有供肺获取快速、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简单有效、所建立模型稳定以及大鼠存活率高等优点。通过本实验的探讨,最终建立了一个更稳定、可复制、存活高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为肺移植的各项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效、经济且操作简便的模型建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