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中的“利”字形为禾边刀,意指用农具耕耘或收割庄稼。“利益”一词的最初含义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从一开始就未淡漠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它不过是指:以工具去获取人类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利益是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切入点,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中西方思想家们在研究利益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通常还提出一些兴邦富民的主张,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爱尔维修以利益为核心来探讨人的问题,提出利益足道德的原则、是人发展的动力。如果说自然界是服从运动规律的,那么,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规律。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认识问题上,都是个人利益支配着个人的判断,公共利益支配着国家的判断。爱尔维修的利益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是利益驱使人们发展生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利益冲突,指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观克服了前人关于利益及其作用问题上的片面观点,使之具备科学性和全面性,它是劳动人民摆脱苦难的思想武器。邓小平提出人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离开个人的集体利益纯粹是空谈,既要为全体人民共同利益而奋斗,坚持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自觉地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同时,又要关心和尊重个人利益,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他认为,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足利益创造的根本办法。邓小平的利益理论孕育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奠定了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唯物主义利益观的三次飞跃,促成了发展观的三次提升。从人本唯物主义的利益观视角爱尔维修得出:利益是人发展的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观视角马克思得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当代唯物主义利益观视角邓小平得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三位思想家的利益观是唯物主义利益观发展历程中的三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