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导型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cell)是一种人工诱导获得的多功能的干细胞,可以由各种终端分化细胞诱导表达一系列特定因子生成。由于使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 cell)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治疗面临人类伦理道德的阻碍,人们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放在了诱导型多功能干细胞上。2006年,Yamanaka实验室通过表达不同的转录因子成功诱导小鼠体细胞成为iPS细胞。2010年Rudolf Jaenisch和Thijn R.Brummelkamp实验室成功将来源于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huma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癌细胞诱导成为iPS细胞。但是迄今为止,实体肿瘤细胞是否能够被诱导为诱导型多能性干细胞还不清楚。我们应用piggyBac转座子和四环素介导的基因表达系统,在小鼠黑色素瘤来源的B16-F10-2B2细胞株表达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c-Myc和Klf4),诱导其成为肿瘤来源的多能干细胞,即B16-F10-2B2-iPS细胞。我们发现piggyBac转座子的转染效率约为0.1%,在第3周末形成与多能性干细胞形态相似的克隆的诱导效率约为1.0%,但其形态具有异质性。分析发现,B16-F10-2B2-iPS细胞具有部分干细胞特征性基因的高表达,如Rex-1、Nanog和Oct-4。但B16-F10-2B2-iPS细胞同时也表现出部分不同于ES细胞和iPS细胞的性状,如第5周时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弱阳性。我们的结果表明,从实体瘤诱导的iPS细胞可能有多个阶段,需要更多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因子。我们建立的小鼠黑色素瘤来源的iPS细胞诱导系统为进一步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干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