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比较三种不同麻醉方案联合喉罩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临床效果。2.优化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术麻醉方案,规范操作流程。方法1.将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及上海市市东医院拟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的住院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期间三所医院共有入组患者360例,最终脱落44例,316例进入研究,其中男186例,女130例,年龄21-70岁,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咪唑安定+丙泊酚+司可林+纳洛酮(M组,n=104);芬太尼+丙泊酚+司可林+纳洛酮(F组,n=98);舒芬太尼+丙泊酚+司可林+纳洛酮(S组,n=114)。2.患者进入支气管镜室后平卧,开放上肢外周静脉,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面罩吸氧。按入组方案实施静脉麻醉诱导,三组患者麻醉药物诱导剂量分别为:M组:咪唑安定40ug/kg,丙泊酚1mg/kg,司可林1mg/kg;F组:芬太尼2ug/kg,丙泊酚1mg/kg,司可林1mg/kg;S组:舒芬太尼0.4ug/kg,丙泊酚1mg/kg,司可林1mg/kg。诱导后置入改良喉罩,简易呼吸器手控呼吸,如无明显阻力,支气管镜下显示喉罩位置良好,接呼吸机自动控制呼吸,频率12~18次/分,氧流量7~10L/min。检查治疗中三组均采用丙泊酚25~75ug.kgl.min-1输注泵持续泵入,司可林400mmg加入到0.9%NS500ml,30-50滴/min持续静脉滴注以维持麻醉,术毕三组均推注纳洛酮0.2mg拮抗。术中测量并记录诱导前(Tb)、诱导后(Ta)、诱导后2min(T2)、4min(T4)、6min(T6)、8min(T8)、10min(T10)、12min(T12)8个时刻患者的SBP、DBP、HR及SpO2。同时记录各组诱导时间、镜检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术后2h和24h不良反应(头昏头痛、喉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及术中知晓情况,评估麻醉效果,调查患者及镜检医师满意度。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16名患者均安全顺利的完成检查和治疗。M、F、S三组平均诱导时间(74.3±20.1)s、(92.7±39.2)s、(75.5±36.6)s,平均检查时间(17.9±6.7)min、(18.3±7.1)min、(18.0±4.9)min,平均苏醒时间(116.4±49.5)s、(74.5+38.2)s、(79.8±43.3)s,平均丙泊酚用量(94.9±19.4)mg、(119.3±42.3)mg、(91.5±24.0)mg。2.性别、年龄、体重及镜检时间在三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时间在三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诱导时间明显长于M组与S组。苏醒时间在三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M组苏醒时间明显高于F组与S组。丙泊酚用量在三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M组与S组。术中M组、F组及S组患者SBP、DBP在Ta时刻较Tb时刻均明显下降(P<0.01),T2时刻升高,其中F组升高幅度最大,S组最小,M、S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各组患者SBP、DBP均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在各时刻F组>M组>S组。组间比较,三组患者HR在各时刻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2h不良反应中以喉痛为著,M组、F组及S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5.6%、28.6%、36.9%,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24h不良反应中,四肢酸痛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5),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别患者在检查后2h有头痛头昏表现,但多在检查后24h缓解,恶心呕吐只在F组患者检查后2h出现一例。所有患者检查中血氧饱和度维持稳定,未发生知晓,术中无任何不适,检查后表示满意。结论1.通过研究比较,我们认为舒芬太尼、丙泊酚联合司可林和纳洛酮的麻醉方案用于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患者诱导及苏醒都较快,检查中应激反应明显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较好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麻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2.小剂量肌松药肌松状态下采用新型改良喉罩维持通气,效果确切,不仅能保证患者足够的通气,同时不影响镜检医师操作,是目前较好的支气管镜检查通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