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数学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新课改的又一亮点。新课改不但要求我们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的面比较广,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制约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我作了以下研究。本文以两个教学事例引入课题,两位学生的鲜明对比是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差异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呼唤数学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体现主体,发挥主动”。许多教育家在数学教育中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体上有两个方向:一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一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般培养方式的研究。但是一方面针对高中教学的文章比较少,特别是数学教学,另一方面就如何进一步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论题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本文正是探求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途径和教学策略。学生自我效能感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学生自我效能感限定为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数学学习活动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并与学生的成就动机、目标设置、学习归因、自尊心等概念有关。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成功的体验、替代性经验、目标激励、成败归因、生理状态、言语劝说等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影响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确立;影响学生对待数学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而这些都关系到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或学生的身心发展。说到底,学生自我效能感最终影响着学生的个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