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士大夫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宋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尊敬。文人地位的升高,带动了文教事业的隆盛和整个社会范围内文化品味的提升。而在政治上,宋季国力衰微,屡受欺凌,俯首于北方游牧民族,这使得向来具有救世情怀的文人感到失望和痛苦。心灵是痛苦的,精神却是无限自由的,这使得士大夫们纷纷远离黑暗的政治环境,保持人格的独立,从而在心理状态上保持一种隐居的状态,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于是文人画成为他们发泄心中愤懑情感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文人画本质特征的深刻内因是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中国环境里深受中国哲学熏染、政治伦理影响、文人传统陶冶的文人,在他们的艺术中表现出的昂扬向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人格力量对后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审美的境界,而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告白激励着中国的文人。不少文人画相关著作多注重对作品感性研究和艺术图式的研究,而我则力求更多的站在哲学和美学的视角看待文人画的萌蘖。本文立足于宋代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以儒道释三学的交融互动为经,以宋代文人画的理论建构以及艺术特色为纬,采用美学范畴分析的方法,层层推进,梳理起宋代文人画思想以及艺术特征衍化的理论文脉。文章的第一大部分是介绍文人画产生时代背景,包括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推动力;第二大部分是详细介绍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文人画创作理论的影响,这也是贯穿本文的一个重要脉络和重要的分析依据;第三部分是进入到风格分析,本文以文人画风格范畴演进的方法,对文人画风格的发生发展以及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作出讨论。宋代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理论的滥觞阶段,尤其是在文人画的创作理论方面,奠定了日后文人画发展的基调,为文人画的嬗变指明了方向,即使在文人画艺术成就最为鼎盛的元代及之后明清时代,我们都可以看到宋代文化范式和审美意识对文人画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在理论上表现为奉宋文人画理论巨擘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为圭臬。甚至可以说,宋代以后的文人画是沿着宋代文人画的理论规范一路走来的,是在宋代的艺术大师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宋代文人画对文人画艺术的走向的影响不亚于文艺复兴对西方绘画传统的贡献。文人画历经各代文化的冲击改造,都不曾改变宋文人画理论的痕迹,宋代文化是文人画的母体,因此研究宋代文人画的理论特色和艺术特点就显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