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技术转移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路径,而国际贸易就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渠道。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影响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和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日益增加,各个环节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众多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纷纷推行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设立“门槛”保护本国产品。因此,为了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近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强。在农业领域方面也通过立法保护、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等加强农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且近年来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不断的增加,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值持续增加。从理论上来说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对出口贸易产生有利的影响,如限制当地企业对贸易产品的模仿,提高产品竞争力。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的存在,比如企业及社会成本上升,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少对出口市场的贸易规模等。由此便产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时会对其农产品贸易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其影响程度有多大?第二,针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产品贸易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中国的政府及企业应如何应对?如何将弊化为利?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和建立回归模型等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产品贸易的关系。本文学习并借鉴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测算的较为精确的方法,如修正的GP指数来测度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并对其与农产品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适度加强中国知识产权可以促使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整体增加,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构成的长期均衡系统在短期均衡是能够自动会调整到均衡状态,具有较强的反向调节作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得出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的因素之一。但是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只存在着短期单向的关系,短期内只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才会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不会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