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公允价值相关理论的回顾作为研究的起点,针对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应用的困境进行探讨和归纳,并提出保障其顺利推行的建设性建议。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本次新准则最重要的变化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一变化使得相关会计要素从确认、计量到报告与以往相比产生较大的差异。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一些金融界的人士提出了对公允价值的质疑。笔者通过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重新思考探讨,研究结论是:公允价值存在有其合理性,只要汲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就能保证其更加有效的运用。本文采取了规范性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回顾了本文写作所引用和借鉴的理论资料,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论题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公允价值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从公允价值的概念问题、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问题、确认方法以及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进行了概述。更加系统全面研究公允价值的内涵和确认方法及自身的独特性,是第四章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存在的依据。
第三章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对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包括其在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以及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公允价值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第四章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针对金融危机中各方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指出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所引起。并探讨了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认为公允价值的存在是合理的,应该继续应用。并就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存在的一些困难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设性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个:一、公允价值的存在是合理的,对公允价值的不断应用也是大势所趋。二、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存在着局限性。三、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应该继续运用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