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洛丽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洛丽塔》不仅从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同时,它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洛丽塔》描述了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其继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来自欧洲的亨伯特迷恋上了12岁的美国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她,他甚至不惜迎娶她的母亲黑兹夫人,黑兹夫人后来获知了真相,但她准备揭穿亨伯特的阴谋时,却在过马路时意外地因车祸身亡。亨伯特带着女儿洛丽塔开始了全美旅行。后来洛丽塔被另一男子剧作家奎尔蒂骗走。亨伯特后来找到她并杀死了奎尔蒂。亨伯特被关进监狱,在审判前却死于心脏病。而后洛丽塔也因难产而死。本文分析了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性格及其经历,然后用精神分析理论去分析造成亨伯特和洛丽塔这种悲剧的根源,通过分析悲剧的根源,来达到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论文主要由前言、正文三章和结论构成:前言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了纳博科夫的生平和创作、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小说《洛丽塔》的意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研究小说《洛丽塔》所用到的理论:主要是精神分析理论其中包括:人格结构理论,恋童癖理论,恋母情结理论及恋父情结理论。第二章主要是分析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性格,经历和造成悲剧的根源。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女主人公洛丽塔的性格、经历和造成悲剧的根源。洛丽塔和其母亲夏洛特的关系及洛丽塔和奎尔蒂的关系。以及导致洛丽塔悲剧的其他原因。结论:《洛丽塔》是一部悲剧作品,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与他童年时的不幸经历有关。母亲的过早去世,西比尔姨妈的去世,初恋阿娜贝尔的不幸夭亡以及两次不幸的婚姻,与洛丽塔的不伦之恋,这一切导致了亨伯特走上了悲剧的道路。洛丽塔幼时失去父亲,她一直和母亲夏洛特一起生活,由于父爱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她的恋父情结,她错把与亨伯特的性爱当作父爱。她的悲剧也和她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教育制度有关。这一切最终导致了洛丽塔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