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小学生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手机依赖、自我韧性、抑郁的现状;分析小学生的手机依赖、自我韧性、抑郁在其社会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明确小学生手机依赖、自我韧性、抑郁的相关关系;探讨手机依赖、自我韧性对小学生抑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延吉市朝、汉小学各一所的5、6年级小学生397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采取自行设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问卷、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elf 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SQAPMPU)、小学生自我韧性量表(Ego-Resiliency Scale)、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中文版(The 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MASC-C)、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本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运用百分率、均数、标准差、t检验、AVOVA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延吉市高年级小学生手机依赖得分为(19.49±5.97)分,依赖水平较低;自我韧性得分为(88.33±12.65)分,总体水平较高;焦虑总分为(43.73±17.32)分、抑郁得分为(18.70±5.76)分,水平较低。(2)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社会人口学特征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学校、民族、家庭经济情况、居住情况、人际关系、对自身形象、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在校时的总体评价、手机使用年限、手机使用时间、周末手机上网时间对抑郁有显著性差异。(P<0.05)。(3)相关分析显示,高年级小学生的手机依赖与自我韧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手机依赖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韧性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P<0.05)。(4)回归分析显示,高年级小学生不同民族、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周末手机使用时间、手机依赖、自我韧性、焦虑是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共同解释变异度为38.9%。结论:(1)高年级小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不高,但存在抑郁的可能性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不同学校、民族、家庭经济情况、居住情况、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手机使用情况等方面在抑郁水平上存在差异。(2)高年级小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较低,在不同学校、居住情况、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手机使用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3)高年级小学生自我韧性水平较高,在不同学校、性别、民族、家庭经济情况、居住情况、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使用手机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4)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自我韧性水平越低的高年级小学生焦虑、抑郁情绪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5)不同民族、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周末手机使用时间、手机依赖、自我韧性、焦虑对抑郁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