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3种不同成分的Ni50Mn25Ga25-x Cux合金(x=2.2、3.0、3.8)。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金相显微镜(OM)观察Ni-Mn-Ga-Cu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分析Ni-Mn-Ga-Cu合金的物相和马氏体相变过程,发现Cu元素含量低于6at%的掺杂不会出现第二相;对x=3.8的Ni-Mn-Ga-Cu合金采用熔体纺丝法制备直径尺寸为20μm到60μm的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热处理前后合金纤维的物相成分,并使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测量热处理态纤维的磁热性能;使用动态机械分析仪(Q800 DMA)研究了Ni50Mn25Ga25-x Cux(x=3.8)合金纤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u元素的掺杂明显改善了Ni-Mn-Ga合金本身的脆性。选择Cu元素作为第四组元对Ni-Mn-Ga合金进行掺杂,合金元素成分配比为Ni50Mn25Ga25-x Cux(x=2.2、3.0、3.8)时微观组织内部几乎没有第二相的析出,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室温下合金为单相马氏体。使用DSC分析合金的相变温度和居里温度,发现合金相变温度随Cu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随着Cu含量由2.2增加到3.8,合金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由19.5℃增加到了100.2℃。随Cu元素含量的提高,价电子浓度变化,相变温度随之升高,然而合金居里温度为70℃受Cu元素含量变化影响较小。考虑到熔体纺丝法制备Ni50Mn25Ga25-x Cux纤维过程以及后续热处理过程中的成分损失,选择Cu含量为3.8时的合金铸锭制备纤维。对制备态纤维进行化学有序化热处理和去应力退火,采用PPMS测量其相变温度发现其马氏体相变点与居里点发生了耦合,有利于产生较高磁热效应。纤维在356K温度附近下具有最大的磁熵变,以356K为中心设计测量纤维的等温磁化曲线,计算纤维在5T、359K下条件的最大磁熵变为-5.3J/kg·K,与Ni-Mn-Ga合金不同制备状态相比,磁热效益明显提高。利用DMA分别对标距为2mm、5mm和10mm的纤维进行室温拉伸,发现标距为2mm的纤维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度和延伸率,本文选择其作为研究Ni-Mn-Ga-Cu合金纤维室温力学性能的标准。对直径分别为30μm、40μm、50μm的Ni-Mn-Ga-Cu合金纤维进行室温拉伸,发现随着纤维直径的增加,纤维的断裂强度从713MPa降低到447MPa、439MPa,弹性应变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分别为1.52%、1.62%、1.68%。30μm直径纤维断裂后最大塑性变形为为3.89%,表现出较大的拉伸塑性。40μm、50μm直径纤维变形过程过程中拉伸塑性较小,断裂后最大塑性变形分别为0.57%、0.62%。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与纤维内部微观结构、纤维成形过程中增加的缺陷有关。对比制备态与热处理态的纤维室温拉伸性能,发现经过热处理后由于晶粒长大以及界面成分损失等因素,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拉伸塑性发生了明显的降低。对比Cu元素掺杂前后纤维的力学性能,可以发现Cu元素可以显著降低Ni-Mn-Ga合金的本征脆性。此外对Ni-Mn-Ga-Cu合金纤维进行了断裂可靠性评价。制备态Ni-Mn-Ga-Cu合金纤维具有较高的Weibull模数m和门槛应力值σu,相对于未掺杂Cu元素的Ni-Mn-Ga合金纤维,具有更高的断裂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