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屏障体系的构建及布局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ranqingiq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及三峡库区水质安全隐患目前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环境安全成为本区域生态建设重点目标。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防治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区的组成部分之一——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选择生态屏障基础条件评价单元时主要考虑了能够反映出永川自然、经济、社会的特征以及资料的可获取性。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重庆市永川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永川区统计年鉴(1997-2006)、永川区“十一五”发展规划、永川区2005年的TM遥感影像、1:50000的DEM图、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其他图形和文字资料。   文章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态用地、生态屏障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以及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首先探讨了永川区的土地资源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永川区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永川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估算,选取坡度、低山丘陵平坝比、森林覆盖、水资源、垦殖指数、交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七大评价指标,借助GIS分析工具,将永川区划分为强、高、中、低、弱五个限制级,并对该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基础条件进行评价;最后来探讨生态屏障体系的构建及布局方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研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永川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发现在研究期间永川区生态服务价值量变化总态势是上升,变化过程分为“慢—快”两个阶段。其中,耕地、未利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有所减少,园地、林地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都有所增加。   (2)在进行永川区生态屏障体系的构建中,以生态屏障建设的制约程度为评价方向,从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对研究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体为西北地区限制性高,向东南逐渐降低。   (3)根据研究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基础条件评价,遵循生态功能的相似性和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原则,将永川区的生态屏障分为2级,重点构建“生态环境屏障”、“人工生态防护廊道”“滨江生态防护带”、“中心城区生态格局”四大生态屏障,并分别提出布设方案。   本文的讨论如下:   (1)本文对生态屏障建设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即生态屏障建设的可行性、结构、布局,然而影响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的因素还包括科技支撑体系、辅助支撑体系和工程体系3方面,即生态屏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介于时间和资料有限,本文未深入探讨生态屏障系统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研究区大体分为三种地貌:低山、丘陵、平坝,丘陵面积最大,五条低山与低山间的丘陵以及平坝地区的气候、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有差异,由于乡镇环境资料有限,本文仅将全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时间上的差异,而没有分析空间差异。   (3)本论文生态屏障体系构建属于尝试阶段,由于缺乏前人研究成果,仅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区特点而设计了相关评价指标,个别因子考虑欠妥,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地下河水资源是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西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喀
本文以地处青藏高原的内陆湖泊---青海湖环湖区为研究区,借助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NDVI、纹理分析、波段比值法、最大似然法、光谱角度制图(SAM)等方法,对研究区1987年及2006年两期Landset-TM遥感数据影像进行景观类型分层分类信息提取。根据对研究区的野外实地考察,结合相关资料及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分级分类标准,并按照此标准,得到沙漠化土地景观类型分类结果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其不仅要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而且它还需要融入设计者更多的个人经验。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适时地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来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设计,并且要学会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因此,要想使初中数学课堂具有高效性,实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工业园区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其工业生态系统进行定量衡量,是促进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工
学位
河流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哺育的生物具有多样性,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资源。但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利益驱使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河流资源,无节制地向河流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