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福建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同时城市化就业途径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系统问题,它涉及总体就业率、农业充分就业水平、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配置情况以及劳动效率、收入等多个方面。在此情况下,福建省要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离不开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的协同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对于福建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分别对两者的时空差异进行评价分析。然后,结合产业化-就业交叉互动理论,探索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互动机理。接着,在两者评价体系和互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系统模型,实证分析福建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时空耦合情况。最后,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建设背景下,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2002-2012年,福建省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从空间角度看,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格局呈现明显的“S”型分布,闽东南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优于闽西北区域,但十年来总体差异趋于缩小。同时,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出差异化格局,农业就业情况成为影响全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时空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厦门市和莆田市表现的尤为明显。(2)2002年和2012年,福建省各地市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形成良好的互动耦合模式。同时,两者耦合关系呈现出耦合趋势与强度的空间差异,结合区域发展差异,可以将福建省各地市划分为4个耦合类型,分别是:高水平协调型,包括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低水平耦合型,包括三明市、漳州市、南平市和宁德市;产业化超前型,为莆田市;产业化滞后型,为龙岩市。其中,高水平协调型和产业化超前型地区适于农业产业化适度发展战略,低水平耦合型和产业化滞后型地区适于农业产业化超前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