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病:云南省单中心25例临床分析

来源 :大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j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肝片形吸虫病散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片形吸虫病在云南的散发流行、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转归,为肝片形吸虫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的25例肝片形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转归。结果:患者的男女发病率相当,以汉族36%(9/25)及白族16%(4/25)多见,分布地区以普洱44%(11/25)明显,其次为楚雄20%(5/25)、大理16%(4/25)等地。职业以农民40%(10/25)居多。多数患者有进食生菜的病史,包括水芹菜、鱼腥草等,部分家庭使用处理过生肉的炊具加工熟食。肝片形吸虫病起病隐匿,潜隐期患者约8%(2/25)可无症状、体征。急性期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占76%(19/25),其次为发热36%(9/25)。最突出的体征为腹部压痛76%(19/25),以剑突下明显(9例),右上腹次之(8例)。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占80%(20/25),生化中肝酶学异常患者占80%(20/25),其中GGT升高占68%(17/25)、ALP升高占60%(15/25)、ALT升高占20%(5/25)、AST升高占8%(2/25)。6%(9/25)的患者出现了低蛋白血症。大便虫卵阳性占16%(4/25),大便隐血阳性占8%(2/25)。病理活检可发现嗜酸细胞浸润、夏克雷登结晶、嗜酸性肉芽肿和小胆管增生,典型者可在切片中查见虫体。腹部超声主要表现为:斑片状的混合回声、低回声或实性回声病灶。CT上病灶主要表现为类圆形24%(6/25)、虫蚀样片状、斑片状或融合成团片状72%(18/25)的低密度影,可伴有混合密度影8%(2/25)及钙化20%(5/25),病灶主要靠近肝包膜80%(20/25),可沿门静脉12%(3/25)、胆管4%(1/25)走行或位于肝、胆管内4%(1/25)。病灶边界模糊,与周围分界不清,增强扫描88%(22/25)的病灶有强化,主要为病灶边缘的强化,表现为渐进强化、静脉期强化或延迟期强化。部分患者可有肝包膜有受累、胆管扩张、胆囊病变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治疗以三氯苯哒唑疗效最佳,治愈比例为90%(18/20)。结论:肝片形吸虫病在云南的散发流行地区主要是普洱、楚雄和大理,患者早期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比较困难。对来自于散发流行区的患者,出现腹痛、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结合有进食生水、生菜史,临床应疑诊本病,若CT或MRI出现特征性邻近肝包膜的虫蚀样病灶表现可临床诊断,影像学不典型时应与其他肝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必要时行肝脏病理确诊。肝片形吸虫病多数对吡喹酮治疗无效,三氯苯哒唑治愈率高,副作用较小。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长期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CD8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8比值)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影响CD4/CD8比值的因素,阐明HIV/AIDS患者的HIV-1 DNA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并分析CD4细胞、CD8细胞、CD4/CD8比值与HIV-1 DNA的相关性,为HIV/AIDS患者的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匹立尼酸对癌旁肝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损伤的作用,研究其在VX2兔肝癌模型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术后对肝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4只,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3个组:即对照组8只;TAE组8只;联合治疗组(TAE术+匹立尼酸处理组)8只。联合治疗组在TAE术前3d、2d、和1d,连续经耳缘静脉注射匹立尼酸3mg/kg·d+1
目的:本文以苦胆草为原料,研究了苦胆草多糖(andrographis paniculata polysaccharide,以下简称APP)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并探索了其体外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活性及机制。方法:1.APP的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依次使用石油醚及无水乙醇回流;采用水提醇沉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响应面优化APP的提取条件;采用Sevag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筛查其中部分患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5-01到2019-03在我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54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院内临床资料,利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基因突变筛查对象为其中25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7人、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8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对照组为家族中其他人员,散发HCM的对照组为30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逐步实行,高龄产妇逐渐增多,加之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作用,有“问题”的胎儿将出现大幅增长。出生缺陷致残率、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我国出生缺陷高达5.6%。美国调查显示,每33个婴儿就有一个出生缺陷患儿2013年度出生缺陷相关的治疗费用高达229亿美元,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遗传性疾病是引起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目前,对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根据诊断方法是
研究目的:1.利用标准耳蜗坐标系和图像技术的三维重建平台,对骨化耳蜗进行测量,判断其形态及骨化的程度2.探讨可能引起耳蜗骨化的原因。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行内耳双源CT检查的1418例患者中发现的耳蜗骨化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该40例耳蜗骨化患者的CT情况,将耳蜗骨化进行分级,并搜集这40例耳蜗骨化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并对患者的耳蜗管长度、底转
背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指在妊娠中期或后期(通常指妊娠20周后)孕妇首次出现血压升高和伴有蛋白尿以及一系列高血压症状的特发性疾病,其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妊娠孕妇,子宫螺旋小动脉(spiral artery,SPA)生理性血管重铸障碍是其重要病理生理特点。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homology
学位
目的:通过在家兔脊柱融合模型中局部使用不同剂量万古霉素粉剂,探讨术口内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与家兔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分析万古霉素剂量与融合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3月龄的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实验对照组,n=16)、常规剂量组(实验组1,n=16)和高倍剂量组(实验组2,n=16)。实验对照组直接将制备好的自体骨泥植入家兔腰椎后侧植骨床中,常规剂量组按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