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的研究题目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研究——兼论以赛亚·伯林相关批评”,旨在以20世纪英国俄籍哲学家、观念史家以赛亚·伯林的相关批评为代表路径,考察当代欧美接受语境下对于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等文本中有关历史哲学观的认知研究。首先,本文试图厘清第一研究对象,即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接下来,基于对托尔斯泰本人历史思想拥有明确认知的基础之上,考察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题目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研究——兼论以赛亚·伯林相关批评”,旨在以20世纪英国俄籍哲学家、观念史家以赛亚·伯林的相关批评为代表路径,考察当代欧美接受语境下对于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等文本中有关历史哲学观的认知研究。首先,本文试图厘清第一研究对象,即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接下来,基于对托尔斯泰本人历史思想拥有明确认知的基础之上,考察以赛亚·伯林对其历史观念展开的个人解读与理论进化行为;同时,在考察中试图还原伯林如何对托尔斯泰进行其思想矛盾的肖像细绘。文章主要以小说《战争与和平》,文论《刺猬与狐狸》、《历史必然性》、《两种自由概念》等材料为主要文献展开考察。在具体爬梳总结托尔斯泰历史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同时纳入托的其他文论、书信、日记等不同文本佐以观点考证与文献支撑;此外,还将托尔斯泰与其他哲学家的相关立场进行互校,以溯清其部分观点成立的理论依据,从而对伯林的相关批评进行具体考察。而在讨论伯林的理论批评与观念解读行为时,除了主要依靠对托尔斯泰本人的历史观与伯林批评视域下托尔斯泰的历史观进行比较研究外,还将参考俄国本土语境下的托尔斯泰相关批评话语,以期在对比论证中考察伯林搭建评论体系时对于前者在材料与方法论上的借用。通过一系列在文学文本与理论文本上的对比,本文得到结论: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是一个未完结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承认历史的不可知性为前提,论证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并指出在该必然规律的统一引领下,无数个体的自由意志在其中发挥作用,构成了具体的历史图景,即历史的微粒整合。以赛亚·伯林将这一被承认但未能言说的必然性逐步演化为具有实在性的历史一元决定论,并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系统批判最终论证其自身的反历史决定论立场与价值多元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同时,基于以上理论演化,伯林有意孤立了托尔斯泰的历史微积分概念与其在论证历史观时运用的经验的方法论,并与由他完成的“托尔斯泰的”一元决定论进行平行对立,造成冲突,最终构建出托尔斯泰自我矛盾的思想样貌。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数学本身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逐渐得到重视,“数学文化”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议话题。本研究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对数学文化的类型划分,认为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文化、科学技术中的数学文化和人文艺术中的数学文化。以中国的苏教版和美国的加州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两版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内容进行定量研究和
献礼片作为中国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自出现便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它们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执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则作为献礼片中核心的人物,既担任电影叙事的功能,又作为国家意识的载体,承载着行为标杆的引领作用,自带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英雄的出现是时代精神的强烈呼唤,英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特点、美学意义等方
自《侵权责任法》颁布以来,共同危险行为就一直是民法学界研究的热门。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所公布的共同危险行为案例进行统计,发现存在四大问题:相同情形不一定会被认定
本文基于白薇1926至1949年间的文学创作情况,从主题和手法两方面出发,将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间阶段:第一阶段从1926-1930年。该时期的创作体裁以戏剧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抒发恋爱哲学,涵盖了“爱”与“美”的主题;第二阶段从1930-1937年。白薇受国内革命号召,回国参加革命活动,该时期的创作体裁多样,涉及戏剧、小说、诗歌、文论等,创作手法也开始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
上海开埠后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的第一港口,且在洋人划立租界的情况下,境内城市空间迅速由传统江南水乡蜕变为近代都市。其中,上海美租界不仅是近代上海重要的港口区之一,还是上海工业萌芽之地,境内水乡面貌向近代城市的转变过程见证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环境转型,其转变过程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更是对认识上海近代城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历史地理学和ARCGIS的方法,复原了上海美租
汪曾祺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当时他写作的小说和散文在风格上主要有两类,一类空灵,一类平实。80年代初,汪曾祺对自己40年代的一些小说和散文进行了修改和重写,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汪曾祺对故乡高邮的人物书写和对昆明西南联大校园生活的回忆。此时,风格平实的作品成为了他的写作主流。汪曾祺有意识地选择和接续了40年代部分作品的主题,反思自己40年代的写作方式,用80年代的情感重新观照普通劳动者和平凡
英语是世界广泛通用的语言,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取得广泛共识。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同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差距,学生阅读量不足,现有的英语教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此本研究通过阅读圈在初中生英语原版小说分级阅读的应用,旨在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当前上海初中英语阅读的现状如何及其存在哪些问题?2.阅读圈模式下英语原版小说分级阅读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品
本文主要选择明清以来的大同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研究个案,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对相关文献资料和较为细致的图上复原,力图深化明清以来大同城市实体平面格局复原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先将大同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厘清大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从中汇总提炼相关的城市建设变迁的信息,进行论述分析。第二部分以方志资料为基础,以近现代实测地图为底图,沿着由今及古的时间线,回溯复原民国、
南宋吴自牧所撰《梦粱录》是一部载有丰富饮食词汇的笔记。本文对饮食词汇进行考释探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宋代食品语言的构词理据。考释陌生疑难的饮食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也有裨益。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梦粱录》饮食词汇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对《梦粱录》饮品词汇进行探究。将《梦粱录》饮品类词汇分为茶、酒、养生汤剂和其他饮料几类。对于茶类,分析了茶的产地、得名之由。对于饮料,主要考释了其构词理据、成分口感,以及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动物叙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出现在了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并因其独特的叙事特征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获得了读者与评论家的普泛性关注,其中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有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以及姜戎的《狼图腾》等。20世纪末新世纪初正值动物书写高潮期,作家叶广芩远赴陕西周至县挂职,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秦岭地带的生态与野生动物保护,并创作出了《猴子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