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CD2AP在阿霉素致大鼠肾组织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阿霉素(ADN)肾病大鼠模型中CD2AP分子表达及分布的作用,研究其与肾小球足细胞病变过程的相互作用,探讨CD2AP分子在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5mg/kg,第7天重复盐酸阿霉素3mg/kg,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在2、4、6和8周各项指标的变化:①血肌酐、血胆固醇、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和血尿素氮;②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肾组织的病理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肾小球足细胞的变化;③荧光定量 PCR检测各组 CD2AP mRNA表达的变化;④ Western blot检测CD2AP蛋白表达的变化;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肾脏CD2AP分布的变化。 结果①模型组早期即出现大量蛋白尿和高脂血症,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一直持续至晚期,并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②光镜下HE染色后,模型组2周时系膜增生,4周系膜细胞发生空泡变性;6周发现FSGS的形成;8周80%肾小球内见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模型组足细胞在病变早期出现系膜细胞增生,线粒体肿胀,足突增宽及融合;晚期观察到足突消失及核固缩。③荧光定量 PCR显示,模型组第2周CD2AP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即明显下降(P<0.05),一直持续至第8周。④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第2周CD2AP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一直持续至第8周。⑤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早期肾小球CD2AP出现分布异常,连续性中断,部分区域浓度明显增高,晚期出现片状表达缺失。 结论阿霉素肾病模型随病程进展肾小球损伤的加重,导致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最终肾病到肾衰竭;肾脏病理从系膜增生到肾小球硬化;超微结构提示足细胞明显受损;CD2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CD2AP在肾小球的分布明显异常,说明CD2AP在肾组织损伤及蛋白尿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CD2AP在嘌呤霉素致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对足细胞分子CD2AP表达及分布的影响,研究其在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系(MPC5),分为对照组和刺激组。对照组用加入0.02%DMSO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刺激组加入PAN(50μg/ml)刺激MPC5;分别于药物处理后的12h,24h和48h观察足细胞形态并摄相,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各组不同时间点足细胞的形态及胞体面积的差别;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足细胞凋亡率;②荧光定量PCR检测CD2AP mRNA表达的变化;③Western blot检测CD2AP蛋白的表达变化;④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2AP分布的变化。 结果正常组足细胞呈星形,胞体大并伸出树枝样突起,相邻细胞间形成相互连接。刺激组足细胞胞体明显缩小,出现足突回缩,失去细胞连接。①刺激组12h、24h及48h足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②PAN刺激足细胞12h后CD2AP mRNA表达明显下降, mRNA表达持续下降至PAN刺激48h后。③CD2AP的蛋白表达在刺激足细胞12h后无明显改变,在24h和48h时CD2AP的蛋白表达出现明显下降。④CD2AP在正常情况下,均匀分布于肾小球足细胞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PAN刺激足细胞后12h及24h CD2AP出现异常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呈粗颗粒状分布,刺激48h后足细胞胞膜及胞浆分布缺失。 结论嘌呤霉素损伤肾小球足细胞后CD2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足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CD2AP的分布明显异常,认为CD2AP分子是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参与蛋白尿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