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计收费是注册会计师和委托客户之间联系的“经济纽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证券交易会要求披露外部审计收费以来,西方学者对独立审计市场与审计收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这些研究从审计收费角度探讨了独立审计市场监管、执业质量等问题。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要求披露外部审计报酬,注册会计师的报酬从隐秘走向公开,为研究我国审计收费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分析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供需方现状、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主要建立了两个实证模型。模型1主要探讨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收费的决定因素,模型2主要探讨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本文经过样本筛选,最终得到2002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258家,2003年上市公司样本288家,2004年上市公司样本239家,共785家上市公司。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证券市场审计收费能基本反映注册会计师工作量的大小,公司规模越大、合并公司越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越大的审计客户支付的审计费用更高,其中审计客户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高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我们发现审计产品的质量特征与审计收费是相联系的规模较大的国际“四大”和本土“十大”都获得了审计溢价。但在对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国际“四大”所凭借其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建立起高质量的声誉,敢于对上市公司说“不”,从而收取更高的审计收费。本土“十大”建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没有证据证明是由于其审计质量提高的结果。(3)中国证券审计市场上并没有明显的“低价揽业”行为,一些大型事务所正在逐渐建立起声誉,价格竞争不是事务所竞争的唯一手段。(4)中国目前的市场上,上市公司更容易通过更换审计师来达成其购买审计意见的意图,而不是通过非审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客户通过更换审计师以获得“审计意见购买”可能是成功的。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对绝大多数事务所而言,尚不存在使非审计服务损害审计质量的条件。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审计收费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审计风险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因素。同时,运用多种实证方法全面系统分析了审计收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