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作为我国九亿多农民的生活支柱,它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中的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随着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继而都转向了第二、第三等非农产业。同时,因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显著多于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出现下降,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增收,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农地依靠程度降低,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想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一定要重视对土地资源方面的保护和利用,尤其是必须重视和推行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要再延长三十年。2019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些政策给予了农民充分的信心,农民的选择更加多样,创收形式更加丰富。既可以安心进行土地生产,也可以选择流转土地,外出务工。推动了市场下的土地资源更合理的配置,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本文从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两个方面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量化模型分析,研究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的基本概念,详细地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逻辑分析,并仔细分析和总结土地流转进程中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随后,参考山东省统计年鉴2018数据并结合网上其他的统计资料,详细研究了当前山东省土地流转现状、农民收入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当前山东省农民收入的主要贡献点。最后,根据山东省农户土地流转活跃度不同选取山东省四个县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调查区域的土地流转现状和参与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状况的问卷,获得了基础研究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样本区域的数据情况,然后运用SPSS19.0软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样本区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情况,并进行全面系统地统计分析。探究出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土地流转对山东省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又分析了山东省农民收入的四个来源即农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存在的影响因素,从土地转入方和转出方两个方面研究土地流转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定量分析其影响程度。模型结果发现,对于土地转入方来讲,能够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地面积,种植农作物品种和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对于土地转出方来讲,能够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地面积,土地转出年限和家庭非农劳动力人数。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给出了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