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的叙事研究 ——以甘肃省LX县三位乡村支教教师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支教教师作为乡村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缓解了西部偏远山区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本研究运用现实冲击理论研究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以村校地理环境适应、教学工作适应、人际交往适应为研究内容,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甘肃省LX县三位乡村支教教师为研究对象,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了解三位乡村支教教师在偏远山区村校工作适应中的教育故事,通过编制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对三位乡村支教教师、村校校长和教师进行访谈,观察乡村支教教师的课堂和生活状况,收集三位乡村支教教师的教案、听课记录、荣誉证书等实物,来丰富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的原始资料,从而进行叙事,生动地展现了三位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同时,用场域-惯习理论对三位乡村支教教师的教育故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中遇到的困难,探究影响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的因素,为乡村支教教师更好的适应村校工作,做出有益的思考。研究发现,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面临的困难主要有:村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对支教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了解和调整不够、课堂教学方法使用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较难融入支教学校教师人际环境、职称晋升面临一定的阻力;影响乡村支教教师工作适应的因素包括:乡村支教教师选派制度不完善、乡村支教教师考评机制不健全、乡村支教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的培训不足、支教学校缺少对乡村支教教师的人文关怀、乡村支教教师奉献精神有待加强。研究提出了完善乡村支教教师选派制度、建立支教学校为主体,县教育局为主导的考评机制、村校对乡村支教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训、支教学校应注重对乡村支教教师的人文关怀、加强乡村支教教师工作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建议,给参加偏远山区支教活动的乡村支教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正> 本发明述及制造含高顺式1,4构型的固体丁二烯聚合物,尤其指的是选用新型活性催化系将丁二烯单体转化成高顺式1,4构型的固体聚合物。目前从性能及经济观点而言,具有高含量顺式1,4构型的聚丁二烯可代替天然橡胶作为一种通用的合成橡胶。为寻找制造顺式1.4聚丁二烯适当的催化剂,应用一般的或甚至是立体定向单烯烃的聚合催化剂的现有知识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单烯烃不能以1,4加成形式进行聚合。即使用已知的顺式
期刊
以纳子峡水利枢纽工程为背景,进行了粉煤灰、纤维素纤维双掺混凝土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基于熵权法建立了可以综合反映混凝土质量、抗压强度和抗劈拉强度的耐久性指标耐久性值(D),分析了硫酸钠溶液质量分数和粉煤灰掺量对D值的影响,并构建了Grey Models—Back Propagation(GM-BP)神经网络,用以揭示混凝土D值的时变规律,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混凝土的预期寿命。结果表明,D值可以反映出硫酸
学位
课程思政以高校所有课程的育人属性为逻辑起点,以协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最终目标,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也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此项工作,部分高校还面临认识不到位、教师能力有待提升、评价体系尚需完善的困境。为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凝聚协同育人共识,增强教师育人素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育人功能。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为害玉米(Zea mays)的主要鳞翅目害虫。cry1A.301基因是经优化的抗虫基因。为探讨转cry1A.301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的抗性,本研究采用室内玉米离体组织生测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CM8201和CM8204
<正>前言迈之灵片(Asecuven forte)——欧洲马栗树籽提取物(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素),是从德国进口的用于治疗静脉系统疾病的有效植物制剂, 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 1999年由深圳市星银医药有限公司最早引进中国,迈之灵以其改善静脉机能,显著消肿,起效迅速,安全性高、使用方便、费用合理等众多优点,填补了国内临床治疗静脉疾病无特效药的空白,是治疗静脉循环障碍的品牌药物,
会议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应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这就使得作业的优化与设计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改革内容。而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紧跟教育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践行“双减”政策理念,并与“双减”中的相关要求相结合,为学生设计提质增效的数学作业,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致,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仅供参考借鉴。
在“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的大概念框架下,以染色体遗传病为背景主线,通过重新整合教材,组织学生辨析与探究推理,在次位概念建模的过程中加深对重要概念理解,深化科学思维,建立结构与功能观,并从科学和技术层面为三胎政策做好宣传与保障。
该文针对大型建筑的消防安全疏散路线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该方法建立在蚁群算法的基础上并且进行改进,形成了多步搜索策略、增加了信息素更新机制、设计了路线优化流程。针对大型建筑的二维地图进行疏散路线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更丰富、更合理的疏散路线和逃生出口。与传统蚁群算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更适用于大型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
鉴于工程装备的造型设计与用户感觉意象之间存在不匹配性,可以通过感性工学的方法指导设计,文章首先运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进行感性意象调查,其次运用Matlab软件构建感性意象与电动叉车造型特征要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反复的训练和测试网络得到两者较高的拟合度,进而成功计算出最契合用户感性意象,即力量的、简约的、灵活的、坚实的产品造型要素特征组合。最后进行设计实践,综合考虑市场的感性需求和工程产品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