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双双小传》是李准前期短篇小说探索的代表作,小说发表后引起的轰动很大,它迎合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农民思想变化的颂扬,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李准随之适应社会潮流将它改编为电影《李双双》深入农村进行放映,可谓是风靡一时,观众竞相排队购票观看,影院场场满座,笑声不绝于耳,打破了影视上座最高纪录。李双双成了轰动全国的“事件”,全国掀起了向李双双学习的高潮。随着国家政策对通俗文艺的鼓励和支持,各地方的通俗文艺人士纷纷看到了这部电影的价值和影响,于是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诸多尝试,把它改编为豫剧、话剧、评剧、中篇评弹、长篇评弹、越剧、粤剧、川剧、花鼓戏、山歌剧、花灯剧等等,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巨大,“据说那时全国有五百台李双双的戏,造成一阵‘李双双旋风’。”①《李双双》之所以被改编为这么多剧种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意识形态,鼓舞了人们的干劲,转变了许多落后分子的观念,提高了人民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它在意识形态的背后展现了一对农村夫妻思想观念的矛盾、磨合乃至统一的“民间隐形结构”②,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现实,落后势力与先进思想的斗争充斥其中,在斗争的背后具有很大的喜剧色彩,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口味。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围绕小说《李双双小传》的版本变迁探究版本修改的复杂变化;二、根据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李双双》的不同,对比改编后的巨大变化,比较这两种艺术形式下对同一材料的不同处理方法及创新之处;三、比较由电影剧本改编成的各种剧本本土化的处理变化。四、改编后的普及与传播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成因分析。通过这些对比研究,探究作品的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物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落后分子的思想如何变化,农村的矛盾斗争怎样被作者加以处理以及作品如何被普及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中等等,以此来展现各个文本间的不同处理办法,了解当时特定时代的传播方式和改编现象,从而探究造成这些复杂文学现象的成因,更好的了解当时文艺政策和意识形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更好的发掘和展现“十七年”复杂的社会形态和文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