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前期几十年的油气勘探与研究,人们已认识到保存条件是制约研究区油气勘探的主控因素。由于传统的静态保存条件评价已无法真实地反映研究区油气的成藏机理,因而有必要从动态的角度展开对研究区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研究表明,构造区先后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为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燕山运动早幕以前,研究区主要以相对简单的伸展与差异升降运动为主,地层之间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喜山期(76Ma)以来,研究区主要以持续挤压-褶皱隆升造山运动为主,同时伴随强烈的风化剥蚀。在多期构造运动过程中,造成研究区多期流体的释放与充注。志留系、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中的流体充注特征较简单,而上震旦统灯影组地层中的流体充注期次相对较为复杂,多期流体充注特征明显。流体主要来源于志留系和寒武系两烃原岩层,以及上震旦统灯影组下伏深部地层。多期构造运动对流体运移和油气保存条件起着控制作用。中新世早期(19Ma)之前,流体只在下组合内部运移,下组合油气总体上具备良好的保存条件。中新世早期(19Ma)以后的持续隆升剥蚀,造成区域性盖层的剥蚀及深大断裂的开启,深部最晚一期形成石英的热液流体和油气运移至地表,早期较好的保存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下组合不再具有保存油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