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辐射刺激液作用后LO2细胞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研究,为新辐射防护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使用转移辐射条件刺激液模式构建辐射诱导的细胞旁效应模型。(1)采用活性氧荧光探针检测γ-射线0、1、2、4、6、8Gy照射后1h及转移条件培养基作用1h后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选出合适的构建旁效应模型的辐照剂量,接着使用不同浓度黄芪甲苷0、20、40、60、80、100μg/mL预处理3h后再接受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24h后细胞ROS含量的变化,筛选合适的黄芪甲苷作用浓度。(2)CCK-8法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进一步筛选黄芪甲苷作用浓度。实验分组:NC组、IR组、ICM组、ASIV+ICM组。(3)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生长速度以及克隆形成率的影响。(4)微核实验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5)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仪共同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6)流式细胞仪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周期的影响。(7)微板法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的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以及丙二醛MDA活力的影响。(8)罗丹明123荧光探针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9)Western blot检测黄芪甲苷对辐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Nrf2/Keap1信号相关蛋白Nrf2、Keap1、HO-1、NQO-1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辐照后细胞内ROS含量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8Gy对应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ROS含量最高(P<0.05);与ICM组相比,黄芪甲苷浓度80μg/mL和100μg/mL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内ROS明显减少(P<0.05)。2.与对照组相比,转移条件培养基作用24h后细胞的存活率降低(P<0.05);与ICM组相比,黄芪甲苷浓度80μg/mL和100μg/mL的条件刺激液作用后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ICM组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克隆形成率降低(P<0.05);而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细胞的生长速度提高、克隆形成率增加(P<0.05)。4.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24h和48h后的ICM组细胞的微核形成率均增加(P<0.05);而与ICM组相比,48h后的ASIV+ICM组细胞微核率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的ICM组细胞的凋亡率增加(P<0.05);而与ICM组相比,48h的ASIV+ICM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IR组和ICM组的G2/M期比例从均4h开始增加,12h达到峰值分别是51.04%和41.01%,而ASIV+ICM组G2/M期比例也从4h开始增加,12h达到峰值34.86%。7.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的ICM组细胞内SOD、GSH的活力下降、MDA含量增加(P<0.05);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细胞的SOD、GSH的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P<0.05)。8.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的ICM组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下降(P<0.05);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有所恢复(P<0.05)。9.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液作用48h后ICM组Nrf2/Keap1信号相关蛋白Nrf2、HO-1、NQO-1的表达均有所升高,Keap1下降(P<0.05);与ICM组相比,ASIV+ICM组Nrf2、HO-1、NQO-1的表达均下降,Keap1增加(P<0.05)。结论:1.条件刺激液作用细胞后ROS、MDA的含量增加,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存活率以及克隆形成率均降低,微核、凋亡率增加,细胞周期出现G2/M期阻滞,线粒体的膜电位降低;2.黄芪甲苷可增加GSH、SOD含量减少条件刺激液诱导的ROS的生成,减少细胞微核的形成、降低细胞凋亡率,减少细胞周期G2/M期阻滞,部分恢复线粒体的膜电位,这可能与黄芪甲苷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