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道砟飞溅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re2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砟轨道是高速铁路的主要轨道结构形式之一,其造价低、振动噪声小、易于维修、适用性较强,在长跨桥或地质不良地区,均多采用有砟轨道结构。有砟轨道以其突出的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随着行车速度的提高,道砟飞溅现象时有发生,道床表层道砟在列车高速通过时会出现飞离道床,击打轨道、车体、线路周边设施的现象,大大增加了线路和车辆的养护维修成本,并危及行车安全,限制了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高速铁路道砟飞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极为复杂,其显著的不确定性导致难以采用传统的试验或理论方法开展研究。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建立高速铁路道砟飞溅分析模型系统,结合道砟飞溅风洞试验,针对基于道砟颗粒和有砟轨道流场特征的飞砟发生机理,基于道砟飞溅运动行为及动态响应的飞砟发展机理,以及基于道床和轨枕设计参数对道砟飞溅影响的飞砟防治措施,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并提出了科学、合理、有效的道砟飞溅防治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建立了道砟飞溅流场分析模型和动力分析模型,形成高速铁路道砟飞溅分析模型系统。
  基于道砟颗粒复杂外形的精确获取、分析和还原方法,建立了道砟颗粒流场分析模型,可分析道砟表面流场强度和分布特征。将有砟道床考虑为多孔介质结构,创建了有砟轨道流场分析模型,基于滑移网格分析方法模拟列车与轨道的相对运动,实现了高速列车通过时轨道流场的真实还原和分析。基于CFD-DEM-MBD耦合分析方法建立了道砟飞溅动力分析模型,能够直观分析风振耦合作用下的道砟飞溅运动行为及动态响应特征,并真实反映有砟道床的道砟颗粒形状、级配等散体特征,轨道流场对道砟颗粒的影响,以及轨枕与道床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开展了道砟飞溅风洞试验,分析道砟颗粒和有砟轨道的流场特征,并对道砟飞溅分析模型系统进行验证。
  基于道砟颗粒风洞试验和有砟轨道风洞试验,分析了颗粒属性、外界因素对道砟飞溅的影响,以及有砟轨道流场的强度和分布特征。采用自主研发的道砟风压测试装置和轨道流场风速测试装置,验证了道砟飞溅分析模型系统的正确性。研究表明,道砟质量越大越不易飞溅,在质量相近的条件下,椭球体道砟最易飞溅,圆球体、长扁球体和扁球体道砟依次次之。距道床表面越高,离线路中心越近,轨道流场风速越大,风速变化幅度越小。由轨头高度至道床表面,流场风速降低63.9%;由线路中心至钢轨附近,流场风速降低62.1%。
  (3)采用高速铁路道砟飞溅流场分析模型,研究了基于道砟颗粒和有砟轨道流场特征的道砟飞溅发生机理。
  基于道砟颗粒流场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形状、迎风条件、风载强度下道砟颗粒的流场强度和分布特征;基于有砟轨道流场分析模型,研究了高速列车通过前后,轨道结构风压和风速的分布特征和时程特征等流场特征,并对行车速度和横风条件对轨道流场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道砟迎风面风压为正,顶面、侧面和背面风压均为负。列车通过时的轨道结构表面呈现出“正压-负压-负压-正压”的波动特征,车头和车尾通过时道床表面风速最大,头车引起的轨道表面压差高于尾车54.6%。道床中心最大压差是道床边缘的1.4~1.7倍,道心发生道砟飞溅的概率是轨枕中部顶面的95.3%,是砟肩顶端的2.2倍。轨道结构表面最大压差与行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横风风速30m/s时的轨道最大压差高于无横风时的46.7%。
  (4)采用高速铁路道砟飞溅动力分析模型,研究了基于道砟运动行为和动态响应特征的道砟飞溅发展机理。
  采用基于CFD-DEM-MBD耦合算法的高速铁路道砟飞溅动力分析模型,分别分析了在列车空气动力荷载作用、轨道动力荷载作用、二者耦合作用下的道砟飞溅运动行为和动态响应特征,以及行车速度和列车轴重对道砟飞溅动力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道砟飞溅主要发生在钢轨内侧道床表面,且在线路中心区域最为集中。仅在轨道动载作用下,有砟道床不会发生道砟飞溅,但轨道动力荷载对道砟飞溅起到了显著的加剧作用,在道砟飞溅机理研究中不可忽略。在风振耦合作用下,发生道砟飞溅的临界车速由仅在列车风载作用时的350km/h降低为300km/h,道砟飞溅数量是仅在列车风载作用时的8.3倍。随着行车速度与列车轴重的提高,飞砟数量逐渐增大。
  (5)基于道砟飞溅分析模型系统,研究了道床和轨枕设计参数对轨道流场特征和道砟动力特征的影响,并提出道砟飞溅防治建议。
  从有砟轨道流场特征和动力特征的角度,针对道床和轨枕设计参数对道砟飞溅防治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仅通过调整既有轨道参数,即可实现道砟飞溅有效防治的建议。研究表明,降低道床表面高度、堆高高度、边坡坡度均能有效防治道砟飞溅,其中降低道床表面高度效果最佳。轨枕加密、边角圆滑处理也能显著减少道砟飞溅现象。轨枕加长对飞砟防治效果有限,轨枕加高效果更佳。为开展道砟飞溅与劣化病害的综合防治,可在道床表层减少22.4mm~31.5mm的小粒径道砟,在枕底以下恢复铺设22.4mm~63mm的宽级配道砟。在开展道砟飞溅防治工作时,还需综合考虑拟采取措施对线路建设、运营和维护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研究牛角瓜纤维的基本理化性能、牛角瓜纤维的靛蓝染料染色工艺、含牛角瓜纤维的混纺纱线性质以及含牛角瓜纤维的牛仔面料洗水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牛角瓜生物质纤维以后广泛能应用于纺织服装铺路。研究以上内容后的结论如下:  牛角瓜纤维属于生物质原生纤维,目前,国内外对牛角瓜生物质纤维用于纺织服装尤其是应用于牛仔面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对牛角瓜纤维基本理化性能、染色工艺、成纱性质、成衣洗水后各项指标的研究
聚己内酯被广泛地认为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拥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在常温下良好的塑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认可了聚己内酯的生物可降解性。PCL不会在人体内的重要器官长期聚集,因为它在人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它在生物医用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比如在组织工程材料和骨折内固定材料领域。然而,聚己内酯亲水性不足且力学性能不理想等这些缺点导致了其在生物医用材料
学位
作为纺织工业重要的原材料,羊毛具有弹性好、保暖性好、光泽柔和、染色优良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鳞片的存在使得羊毛表面摩擦系数大,构成鳞片的角蛋白、脂质等,疏水性强,导致羊毛制品易产生静电,严重影响羊毛纺织品的加工和应用。虽然织物抗静电方法较多,但基本上对羊毛制品进行抗静电整理效果差,主要表现为:水洗牢度低、织物手感恶化、吸湿性能下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电晕辐照预处理、偶联剂预处理
学位
本文从溶出型抗菌剂处理织物的加工工艺开始研究,在安全、健康、低敏的要求下利用上浆和浸渍的工艺将抗菌剂附着在纯棉针织面料上,抗菌剂选用溶出型抗菌剂DP-300,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测试对象,测试整理之后的纯棉针织面料的抗菌效果,用晕圈法进行判断。经过比较研究,上浆法中,利用藕粉作为附着剂可以有效的将抗菌剂附着在织物上,并且在DP-300浓度为5%o.w.f的情况下抑菌圈≥20mm。在浸渍法
学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用针织面料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为了适应针织面料的高端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针织物的结构和性能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其中,针织物的纬斜是一项重要影响因素。纬斜会对织物的外观产生影响,还会在服装生产过程中增加面料的损耗。纬斜产生的原因有:纱线的残余扭矩,编织工艺配比不合理以及后道加工的不完善。总的来说,纱线中的残余扭矩是主导因素。只有从主导因素出发才能实质上控制面料纵行的歪
接枝高分子已经广泛应用于表面润湿性能的调控、表面防污、胶体或纳米粒子的分散与稳定等实践中。很多实验与理论也对许多不同体系的接枝高分子做了充分的探究。然而,相关理论研究仍无法覆盖所有领域,很多应用仍主要依靠实践经验做指导。  对于水平外力作用下的接枝高分子、纳米粒子表面接枝高分子以及支化高分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对很多生产实践有着指导作用。Scheutjens-Fleer自洽场理论(SF-
目前国内外鲜有学者把木棉纤维用在牛仔服装面料中并对纤维、面料的性质进行研究。本课题探究了含木棉牛仔面料的洗水工艺,并用得出的洗水工艺处理含木棉牛仔面料,对水洗前后面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及木棉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进行了研究,为木棉纤维在牛仔服装面料中更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含木棉牛仔面料的洗水工艺方面,注重讨论了氧漂、氯漂、锰漂、酵素洗和普洗的温度、时间、浓度、PH值对面料的拉伸断裂强力、k/s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即有着复杂的组件构成又有着复杂的操作规范,任何一个组件或者人员操作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ATS系统的故障,因此ATS系统是一个风险较高且容易发生故障的系统。而ATS系统作为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担任着对列车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辅助行车调度人员对全线列车运行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ATS系统在地铁运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位
川藏铁路是我国西部地区铁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极大便利西南与西藏地区人们的交通出行,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限于地理条件,川藏铁路运行环境复杂,其轮轨关系较普铁线路要恶劣得多,更易出现滚动接触疲劳等轮轨损伤问题。川藏铁路为客货共运线路,本文聚焦客运动车组车轮的滚动接触疲劳开展预研究。主要针对川藏铁路各种典型复杂运行条件,预测客运动车组车轮的连续型滚动接触疲劳萌生,为川藏客运动车组设计以及安全、
转辙机是道岔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内部零部件的损耗,设备难免出现异常或故障情况。目前主要通过集中监测系统对转辙机动作的电流和功率数据进行监测,然后依据动作数据来实现故障报警和人工故障确认,提高了现场的维护效率。为了监测维护的直观性和简易性,基于无监督聚类方法对动作监测数据聚类,实现了转辙机故障的可视化分类,为维护人员及时掌握转辙机的工作状态提供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