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炎时对牙周组织影响最严重的是牙槽骨吸收,牙槽骨的吸收不仅与致病微生物细菌侵入牙周组织有关,而且与宿主在防御反应时产生的各种骨吸收因子密切相关,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s)就是其中较强的促骨吸收因子之一,因此采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治疗牙周病是牙周病治疗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 dugs,NSAIDs)是一类抑制前列腺素产生的非固醇类药物,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达到控制牙周炎性反应的目的。布洛芬是NSAIDs类药物的代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酶来减少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减少牙周炎症和牙槽骨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牙周炎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对牙周病患牙进行洁治、刮治、根面平整后,局部应用派丽奥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观察派丽奥联合布洛芬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9-2009.8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共10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保证口腔内有2颗病情相近的患牙用作自身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符合:①无系统性疾病,②最近三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及非甾体类药物,③一年内未行牙周治疗,④女性患者未妊娠、未哺乳,⑤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及非甾体类药物均无过敏史,⑥无吸烟史。采用派丽奥作为缓释载体,在派丽奥中加入一定量的布洛芬(10%)制备派丽奥-布洛芬缓释凝胶。所选患牙进行牙周洁刮治及根面平整后,实验组患牙牙周袋内注入试验药物派丽奥-布洛芬缓释凝胶,对照组患牙牙周袋内注入派丽奥缓释凝胶,每周一次,共两次。观察两组用药前、每次用药后1周的各项临床指标(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的变化。结果:基线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I、PD和AL值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的第1、2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I与基线时相对比均有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周时实验组BI相比对照组降低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第2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I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D与基线时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治疗后第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D值相互比较,实验组PD值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1、2周时对照组AL值与基线时AL值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时实验组AL值与基线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第2周实验组AL与基线时AL以及对照组A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表明,派丽奥联合布洛芬局部应用治疗慢性牙周炎在控制牙周炎患者牙龈炎症水肿、减轻牙周炎症方面用药治疗早期时效果显著,在降低牙周袋深度以及减少牙周附着丧失方面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