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患者的冠脉缺血事件。但是,很多患者在PCI术后接受上述双联治疗的基础上仍然发生血栓性事件。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在肝脏的代谢转化主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ytochrome P-450 enzymes, CYP450s)的催化。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将引起“功能蛋白”水平的不同,影响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水平,从而使氯吡格雷在不同人群中产生疗效差异。在CYP2C19*2/*2、*2/*3、及*3/*3基因携带者中,氯吡格雷的有效代谢成分血药浓度低,药物疗效不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建议医生对该类患者调整用药方案或治疗策略;建议药师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型以了解患者氯吡格雷的代谢能力;对于氯毗格雷弱代谢者可选择其他抗凝血药物,如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无需代谢激活,直接作用于P2Y12受体,具有更快、更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显示,患者PCI术后经替格瑞洛治疗12个月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复合终点相对风险显著降低。对于抗栓治疗的新观点,在2014 ESC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有所更新,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需要直接PCI的患者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需行PCI的患者,IB类推荐:口服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mg和维持剂量90mg日二次;或口服普拉格雷负荷剂量60mg和维持剂量l0mg日一次;当上述两种推荐药物无法获得或有禁忌症时,氯吡格雷作为第二选择。本研究目的是对NSTE-ACS患者接受PCI术后,对其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从而更进一步明确患者对氯吡格雷药物有无代谢异常,从而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的抗血小板药物并在术后30天及6个月随诊观察,分析患者MACE事件的发生率有无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NSTE-ACS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437例。入院后拟行PCI治疗的全部患者,常规给予阿司匹林(300mg/100mg qd)、氯吡格雷(300mg/75mg qd)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且随机分为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治疗组(做基因检测组213例,A组),如检查结果呈氯吡格雷慢代谢,则改用替格瑞洛90m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与常规治疗组(未做基因检测224例,B组)PCI术后仍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PCI术后患者随访30天及6个月,分析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A组213名患者中,39例(18.3%)监测结果为氯吡格雷慢代谢,全部改用替格瑞洛替代治疗。30天的总的MACE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1.9%比5.8%,P=0.014),其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0.5%比2.7%),发生死亡的患者(0.5%比0.9%)。而在6个月的随访时,A组与B组的MACE发生率相比较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4.2%比6.7%,P=0.257)。结论:经PCI治疗后的NSTE-ACS危重冠脉病变患者,对其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对氯吡格雷慢代谢的患者进行替格瑞洛的药物替换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这部分人群的30天临床MACE事件,但是对于这些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仍需要做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