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文本游戏观”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bedw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作为西方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康德、席勒、胡伊青加、伽达默尔等学者基于各自哲学立场先后提出的“游戏观”,构成了传统游戏观思想体系。伊瑟尔对传统游戏观加以扬弃,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游戏观——“文本游戏观”,指的是读者通过与文本进行“游戏”所做的自我扩张,这是一种对文本和读者关系的新认识和界定,从“文本游戏”的角度探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强调文本的游戏性。伊瑟尔在研究生涯中不断地对这一范畴进行补充和发展,使“文本游戏观”逐渐趋于成熟。这一观点内外兼顾,把文本视为意向性存在,既关注文本的结构和文本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也注重文本跟现实社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他比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走得更远的地方。他试图将文本落实于游戏,阐明文本对于游戏的拓展,最终将游戏作为人类探索自身的媒介来看待。“文本游戏观”体现出伊瑟尔文本观的独特价值,即人类可以通过参与文本游戏而获得对自身的探索和超越。绪论部分,提出课题学术和应用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旨在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第一章,探究伊瑟尔对于传统游戏观的继承和重塑,先介绍伊瑟尔“文本游戏”的内涵,再通过对康德、席勒、胡伊青加、伽达默尔游戏观的介绍和总结,比较出伊瑟尔“文本游戏观”借鉴了他们的哪些地方。指出伊瑟尔在伽达默尔的基础上,提出读者是游戏的参与者,认为读者不可避免地变成文本游戏的对象,即在文本游戏中“被游戏”。第二章,对伊瑟尔“文本游戏观”的发展历程做了梳理。“文本游戏”这一观念趋于成熟经历了四步,他在《项狄传》中第一次提出此观点,认为读者是在虚构场景中展开游戏,其后继续深化,最终该观点在《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中获得成熟。伊瑟尔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文本游戏”,旨在使人们对于文学虚构的娱乐本性引起重视,这符合他后期的文学人类学角度,也提醒我们重视伊瑟尔的文本观的独特价值。第三章,主要探讨文本与游戏的相互促动。指出伊瑟尔认为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交流结构,进而将文本落实于游戏,阐明“游戏”具有双重性,即能指的分裂和图式的相互依赖,在此基础上分析游戏的四种模式。最后,说明文本对于游戏的拓展,指出文本和游戏处于相互依赖的情形,文本拓展了人们对于游戏的理解。第四章,主要探讨伊瑟尔“文本游戏观”的文学人类学意义。首先指出以结构主义、新批评为代表的传统文本观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谈论伊瑟尔文本观的突破,即强调读者参与和把阅读活动成为游戏。此后再讨论伊瑟尔“文本游戏观”对人类学做出的贡献,一方面实现了文学人类学的目标,另一方面将游戏作为媒介来探索自身,是对人类自身的探索和超越,为后人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
其他文献
“过程写作”作为欧美写作课程与教学的主流理论,在引入我国时主要应用在英语写作领域,在语文写作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的写作教学受传统“文章写作”和“成果写作”的影响,偏重对写作成果进行剖析和评价,对写前和写作过程的关注不够。认知过程写作汲取了认知心理学和过程写作理论的优点,揭示了“写前计划”“写中转译”“写后回顾”的动态思维过程。为了突破写作教学的困境,回应新课标对写作过程指导的关
学位
回忆性散文在初中占有较大比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对象。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部分教师或忽视“二我”的问题,将回忆性散文等同于纪实性散文;或在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上无法辨别其主体是“叙述者我”还是“人物我”,以至于在解读中对文本进行简单化解释或单一化理解;或已经关注到了回忆性散文中存在两个“我”,并且对他们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但是在解读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探讨“二我”产生的文学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从
学位
自“名著导读”进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以来,关于“名著导读”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过。2017年教育部发行的统编本(以下简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对“名著导读”板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名著篇目的变化十分引人关注。与200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古代小说篇目相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古代小说篇目增幅最大。而与其他类的作品相比,古代小说本身的阅读难度较大。但
学位
心肌纤维化(Cardiac Fibrosis,CF)是心室重构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过程的共同病理结果。其主要特征是肌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心脏间质中堆积。这些病理改变使得心脏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从而导致心脏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律失常、心衰等各种心脏疾病。阻止CF的发生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尤为重要。然而,
学位
刘勰《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虑深”的伟大著作,《知音》是其中唯一一篇以读者角度进行论述的专论,也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完备的文学批评专论,它首开鉴赏理论研究的先河。刘勰《文心雕龙》的批评鉴赏论给当下语文教学诸多启示,具体表现在:“披文入情”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与《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结合的“六观”说(可分为体制和辞采两大部分),给出了批评鉴赏的具体方法;而“博观”又对批评主体提出了要求
学位
中国新诗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文学史上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在形式、内容、手法上较古典诗歌来说更加丰富、自由、灵活,它是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学习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选题内容为读者审美观念的塑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艺术手法为读者的审美感知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留白性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空间进行审美创造。然而长久以来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新诗教学在语文课堂上逐渐被边缘化,这不但反映了
学位
1930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中学生》杂志,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考察其发展历程发现,1930年至“七七事变”期间,是该杂志发展最为稳定的阶段,也是叶圣陶和夏丏尊教育理念体现最为鲜明的时段。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杂志比较集中地展示了符合青少年作文的写作理念。叶圣陶和夏丏尊作为该杂志的主编,不仅在该杂志上刊登了像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巴金等许多优秀作家的文章,还将自己的写作理念融入其中,以供中
学位
文化性意象是客观物象、主观情感和中国文化三者结合的产物。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通常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意趣,所以“意”不宜简单直白地抒发出来,转而借由客观物象来表情达意、言明心志。因此,以“文化性意象”为切入口,通过想象、鉴赏、解读文本中的文化性意象有利于把握文本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文化性意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广泛存在于散文这一文体中。选入教材里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情韵悠长的经典,在审美教育和文化教
学位
语文改革一直致力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作为以言语训练形式为主的口语交际课,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起到关键作用。口语交际教学想要顺利进行,当务之急应明确好“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确定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静态化、抽象化、模糊化、内隐化等问题。口语交际教学是以“言语”训练为核心的教学,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以“
学位
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的争论中,形成了以莫雷蒂、卡萨诺瓦和普伦德加斯特为主要代表的三种意见或阵营。普伦德加斯特反对前两种主张的“宏大叙事”特征,主张从微观的文学史角度分析“世界文学”,并因此提出了“协商”的主张。这个主张,吸取了前两种理论所概括的各民族文学宏观层面交往模式的合理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两种理论中的片面性,不仅形成了可以深入揭示世界文学深层形成机制的新主张,还确立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