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广大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了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时代。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全国其他各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存在共性的一面,因青海所处的地域、民族以及其他种种特殊因素,决定了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现有史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业互助组的建立、初级社的试办、高级社的全面实现三个阶段的描述,找出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个性特点。同时对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的政策方针,以及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系统分析后,总结出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今天“新青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该论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章,主要阐述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包括土地改革后全国和青海农村的状况,以及农业合作化全国和青海所采取的不同方针。 第二章,主要论述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按照农业合作化发展形式,将其划分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互助组阶段从互助组的发展过程、形式和政策,成绩与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初级社阶段,从初级社的发展过程,政策及特点,经营管理,优越性四个方面论述;高级社阶段,从高级社的发展过程、政策及特点,经营管理,经济与社会效益四个方面论述。从这三个阶段系统的论述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历程,通过详实的统计数据还原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凸显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特色。 第三章,主要分析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整顿措施。按照第二章中所划分的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每个阶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主要总结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在多民族地区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积极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大力培养、放手使用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中建团、建党,培养基层党员,建立巩固的民族统一战线,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径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但是,忽视青海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出现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急躁冒进的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的情况下,与全国同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等问题,这些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