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变。翻译与语言、文化不可分割,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标准也各不相同。翻译研究的对象也在从作者、原文文本、译者,逐渐向目标读者转换。翻译不再被视为手段而是目的,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已不再局限于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争论,而是更多的关注长期以来较被忽略的译文读者,更多考虑读者对译本的接受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读者对译本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类型的译本应运而生。有关的翻译理论不再是作者、译者或文本中心论,而是向读者的角度转移。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和接受美学,论述了《天路历程》的两个汉译本中译文读者的主体作用。该小说兼有文学名著和基督教属灵书籍的特点,其大部分内容源于《圣经》,故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自出版以来,它三百多年经久不衰,各种译本不计其数,但对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对其的研究空间十分广阔。本文分析了两个特征显著的汉译本,它们所针对的读者截然不同,一为基督徒,一为非基督徒,故这两译本在语言、风格和方法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介绍一些主要的翻译理论,并简单地引入了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一说。第二章论述翻译的目的论、接受美学、文化和译文读者的特性这四个方面的翻译理论。目的论方面主要介绍了它的概念、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理论的特点和原则;接受美学方面谈到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接受理论的内容、接受美学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分类;文化方面谈到了文化的内涵、文化与语言、翻译、交流的关系、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译文文本与文化转形的出现以及《天路历程》中基督教文化内容的简介;译文读者理论谈到了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读者的纵向接受与横向接受,从而得出翻译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结论。第三章是关于《天路历程》的全面介绍。主要谈及小说的内容、作者班杨的社会背景、作者的预想读者、不同汉译文的功能和作用、译者的背景以及译本针对的不同类型的读者。第四章举例分析两个汉译本中基督教文化词的对比,从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圣经中的人物如三位一体、天使、魔鬼等;圣经中的场景如天堂、地狱等;一些宗教术语的阐释,例如罪、十字架等。第五章是结论部分。这一章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的同时,提到了文中论述不足的地方,并就今后对《天路历程》一书的翻译研究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