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天路历程》两个汉译本中宗教关键词的不同翻译策略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in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演变。翻译与语言、文化不可分割,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标准也各不相同。翻译研究的对象也在从作者、原文文本、译者,逐渐向目标读者转换。翻译不再被视为手段而是目的,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已不再局限于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争论,而是更多的关注长期以来较被忽略的译文读者,更多考虑读者对译本的接受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读者对译本有不同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类型的译本应运而生。有关的翻译理论不再是作者、译者或文本中心论,而是向读者的角度转移。本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和接受美学,论述了《天路历程》的两个汉译本中译文读者的主体作用。该小说兼有文学名著和基督教属灵书籍的特点,其大部分内容源于《圣经》,故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自出版以来,它三百多年经久不衰,各种译本不计其数,但对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对其的研究空间十分广阔。本文分析了两个特征显著的汉译本,它们所针对的读者截然不同,一为基督徒,一为非基督徒,故这两译本在语言、风格和方法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介绍一些主要的翻译理论,并简单地引入了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一说。第二章论述翻译的目的论、接受美学、文化和译文读者的特性这四个方面的翻译理论。目的论方面主要介绍了它的概念、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理论的特点和原则;接受美学方面谈到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接受理论的内容、接受美学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分类;文化方面谈到了文化的内涵、文化与语言、翻译、交流的关系、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译文文本与文化转形的出现以及《天路历程》中基督教文化内容的简介;译文读者理论谈到了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读者的纵向接受与横向接受,从而得出翻译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结论。第三章是关于《天路历程》的全面介绍。主要谈及小说的内容、作者班杨的社会背景、作者的预想读者、不同汉译文的功能和作用、译者的背景以及译本针对的不同类型的读者。第四章举例分析两个汉译本中基督教文化词的对比,从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圣经中的人物如三位一体、天使、魔鬼等;圣经中的场景如天堂、地狱等;一些宗教术语的阐释,例如罪、十字架等。第五章是结论部分。这一章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的同时,提到了文中论述不足的地方,并就今后对《天路历程》一书的翻译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衣冠古国,目前服装产量和出口量也堪称世界之最。但是在这可喜的成绩背后却蕴藏着民族品牌的悲哀,我国现在尚未有一种响亮的服装品牌可通行世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
<正>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实现两大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作为开展教学的主阵地,历来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课外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
<正>一、设计思想与教学目标二氧化硫是高中化学中众多元素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物。它因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融多向折射于一体(见图1),使其成为中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来教师教学
随着现代生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为进行性别选择已经成为现实,并获得普遍性与易得性。由于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目前我国的男女性别比例出现了失衡的状况,给
<正>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元素之一,约占人体质量的1.5%~2%,调节人体各个系统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都要依靠它的存在,钙的代谢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
<正>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于2003年4月出台,今年又将在4个省市使用新教材。结合新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要求及功能进行深入思考,写成此文,愿与广大同
条约保留制度是国际法所特有的一项制度,其最初来源于习惯国际法,后经历了从“全体一致”规则到“和谐一致”规则的重大转变。从理论层面看,《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所确立的保
<正> 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为了国家发展和民族的前途,旨在“以人为
本论文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现代科技推广为切入点和主线,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广西恭城县西岭乡东面村瑶族妇女接受以及使用抛秧技术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田野考察。本论文认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震惊了世界。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已由一般意义上的非传统威胁上升为国际公害,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