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盐作为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近几十年盐业考古的迅猛发展,盐业的发展历史开始为学术界重视。众所周知,盐的种类十分多样,其中又以海盐最为珍贵。而论及海盐产地,则首推山东。夙沙氏煮盐奠定了山东海盐业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基调,之后的山东盐业史也可谓波澜壮阔,打开了许多中国盐业发展史的先河。本文将时间和空间范围置于先秦时期的齐地,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文献资料和已出土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和研究,在了解齐地自然经济状况的背景下,从先秦齐地盐业分阶段发展状况、盐业考古、盐业与民众等多方面分析其盐业发展历史。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畅通无阻的水路交通,储量丰富的卤水资源是先秦齐地盐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决策者的高瞻远瞩、开放的经济政策、高度繁荣的工商业也为海盐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不论是史前、夏商周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地的海盐业发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从最早的夙沙氏于莱州湾煮盐,到海盐成为青州首选之贡品,再到管仲始创“官山海”,首创民产官销之法,到最后战国时期“盐”的有无、流向甚至成为影响大国外交和本国势力的重要砝码,盐业成为先秦齐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些年山东盐业遗址的大规模发掘,从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出前秦齐地盐业主要集中在莱州湾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煮盐器则是特有的煮盐工具盔形器,而其煮盐方法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煮海水或晒海水为盐,而是取比海水浓度更高的地下卤水放入盔形器中煮沸来得到海盐,春秋战国时期煮盐时间甚至由政府明令规定在十月至来年的一月。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商业生活方面,许多大型商人靠盐致富。在日常生活方面,除食用、调味、去肿外,在保鲜技术十分不发达的古代,盐成为保鲜贮藏食物不可缺少的作料。另外,盐更可入药,有药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