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治疗黄斑水肿对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心视力以及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人们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它的治疗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光凝术、玻璃体腔注药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对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厚度大于450μ m时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效果不理想,甚至会使原有的水肿加重;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切除术能使黄斑水肿减退,并提高患者的视力,但影响患者术后效果包括黄斑水肿的病程、硬性渗出的程度及无灌注区的范围等因素,并且手术价格较贵、并发症较多、远期效果不明显;综上,寻找一种新的治疗DME的方法是国内外眼科医生一直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玻璃体腔内注药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中我们进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从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以及眼压、裂隙灯、眼底镜等方面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52例(60只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前经眼底散瞳检查、荧光素眼底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1-0.4。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0.5mg连续注射18只眼为B1组,单次注射12只眼为132组,光凝治疗30只眼为对比组A组。随访时间为术后三天、一周、一月、三月、六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中心凹厚度。结果:IVR组(B组)注药前视力为0.185,注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视力分别为0.407、0.447、0.423,与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Bl组和B2组3月时视力分别为0.456、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MLG组注药前视力为0.186,注药后1个月、3个月视力分别为0.271(P均为0.000),与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视力为0.210,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但MLG组三月视力明显低于I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5p=0.002)。IVR组注药前CMT为420.13μ m,注药后1周、1个月、3个月CMT分别为219.8μm230μm、215μm,与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B1组和B2组3月时CMT分别为203.11μm,232.6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MLG组注药前CMT为427.57μm,注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为CMT271.8、241.5μm,与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6个月CMT为256.5μ m,与治疗前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MLG组三月视力明显低于I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2p=0.004)。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DME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功能、减轻患者黄斑水肿,较激光治疗疗效更为显著、持久、副作用少且较为安全,但疗效维持的时间不够长,多次注射的治疗效果更好。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是一种非常值得探索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方法,它与激光、手术等治疗方法的结合应该可以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