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5年初步提出到2016年扎实推进,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全域旅游正在从理念转变成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加速从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提升。旅游景区是景点旅游的核心,以自身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形成具有相应吸引力的区域,是一个可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相对完整的空间环境。传统的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旅游吸引物局限于景区,旅游经济增长乏力,以景区为构架的空间形态支撑不了度假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旅游形态。长期以来,景区一直担负着人们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和“首选目的地”角色,而景区的转型对全域旅游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本文以龟峰景区为例,探索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旅游景区的新模式下如何发展问题。首先,对龟峰景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龟峰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发掘旅游资源特色。依据游客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龟峰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找准重点客源市场,为全域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其次,立足于龟峰旅游自身的发展矛盾,借鉴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景区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总结出全域旅游道路上,龟峰的前进方向——突破“域”的限制,打造“全”的行动。突破“域”的限制,推倒景区的“围墙”,不仅要打破空间范围上的限制,还包括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旅游要素、旅游管理的限制。构建“一心一轴两岸四区”的空间结构,形成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等不同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再次,以龙头景区为核心,打造“全”的落地行动,包括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畅达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全媒体营销网络。以游客四种“体验”为出发点,以满足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为目标,打造一批个性化、主题化的旅游产品,构建全感官体验旅游产品体系;县域内的村镇、农业、林业等产业发展围绕旅游来做,打造特色村镇、休闲农业等,培育多个次级旅游吸引核和旅游服务核;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弋阳腔等特色文化要素,有机融入到城市重要空间节点的建设中,让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和“名片”,丰富城市内涵;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局面,形成城乡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协调统筹格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带动新区建设、转变传统农村发展模式。最后,在全域旅游实践经验的指导下,突破“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加强旅游产业链的打造、旅游产业业态的培育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激发旅游发展动力。把龟峰景区打造成龟峰旅游品牌,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解决景区内外“二重天”问题。带动弋阳建设成为以龟峰景区为龙头的空间结构合理、旅游功能强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全域型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