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超载作用下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i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新建的城市道路和居民区也越来越多,城市土地空间变得非常的有限,所以地下工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地表大片的高层建筑,拥堵不堪的公路,建筑工地地基的挖掘,土壤的倾倒等构成了地表复杂的超载情况,当地表附加荷载超过围岩极限承载能力时易造成隧道围岩失稳破坏,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隧道的整体垮塌,如何去界定和评估这一影响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研究课题和工程问题。因此对地表超载作用下隧道围岩的失稳破坏机理展开研究对于隧道的设计及安全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常见的隧道Ⅴ级(均质)围岩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表超载作用下围岩失稳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太沙基理论推导得出了直墙拱形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时地表附加荷载极限值的理论解析解以及围岩力学参数、埋深、洞高、洞径等对地表极限荷载理论值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与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隧道地表极限荷载理论值与室内模型试验地表极限值非常接近,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合理性;(2)以ABAQUS为数值模拟平台,将Adapt自适应网格加密方法(Adapative Mesh Reminement)引入到岩土工程等极限问题的分析中来,论述了网格尺寸、网格数量对于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并将此方法与强度折减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自适应网格划分技术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合理性;(3)针对隧道横断面形状、高跨比、覆跨比等参数建立数值模型,进而论述了不同工况下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矩形隧道受力效果最差,围岩更容易发生失稳破坏,高跨比约为1时,隧道横断面受力形式最好,地表极限承载力最大,Ⅴ级(均质)围岩矩形隧道覆跨比为2可以作为隧道深浅埋的判别标准;(4)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不同参考点的位移,应变以及围岩在极限状态下的失稳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较为相似,将数值模拟所得到的塑性区,网格自适应加密区域与模型试验隧道围岩塌落形态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对于隧道横断面的设计、优化以及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加固、监控量测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离散型强、稳定性差、受力方式特殊,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过程是典型的非连续介质问题。砂卵石地层施工中更易出现坍塌事故,目前对于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对其失稳机制的研究多参考砂土地层破坏机理,研究仍需深入。本文以成都地铁十七号线某区间盾构工程为工程背景,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开挖面破坏机理,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
奥克托今(HMX)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猛炸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中,其高感度特性所导致的低安全性一直是含能材料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它的结构特征、性质表现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方式。本文以奥克托今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第一性原理(DFT)方法研究HMX不同晶型及HMX/LLM-105共晶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表现,并围绕共晶的形成机制展开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压力和
近些年,钢管混凝土拱桥因其独特的优势,其数量不断增多,跨径不断增大,但是,现行钢管混凝土拱桥规范只限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静力设计与施工校核,迄今尚无专门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的规范出台,即便关于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的研究文章不少,然而,从刚度退化的角度来研究其抗震性能的论文却是鲜见。于是,本文围绕刚度退化为核心,以钢管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为切入点,用数值分析的手段探究了钢管混凝土拱桥在地震作用下的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各国规范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单向均匀受压四边简支曲面加劲板(包括母板面外凸曲、面外凹曲和面内弯曲加劲板)的受力性能。在桥梁工程领域,曲线钢箱梁、变高钢箱梁和拱桥钢箱拱肋等都广泛运用了曲面加劲板。然而,国内外对此类曲面加劲板受力特性的研究甚少,并且各国规范也缺少相关条文,所以研究具有弯曲半径的加劲板受力特性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弯曲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已是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里程最长、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隧道作为公路特殊的构造物,其独特的环境使得公路隧道需要人工照明。据调查分析,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电能消耗占隧道总电能消耗的比重约为80%,运营企业电费支出负担沉重,但隧道照明系统又是隧道内驾驶者获取交通信息的重要保障,是公路隧道运营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提高公路隧道照明效能的角度出发,基于系
桥梁结构是交通运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出行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球每天都会发生地震,强震下桥梁结构一旦发生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给抗震救灾带来诸多的不便。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到如今逐渐兴起的减隔震方法,运用减隔震耗能元件在减震方面的效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所认可,防屈曲耗能支撑装置作为一种减隔震构件,在
随着减隔震设计的发展和结构抗震需求的提升,粘滞阻尼器在大跨度悬索桥中被广泛运用,在悬索桥的减振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阻尼器的参数设置直接影响了其消能减震的控制效果。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漏油是阻尼器常见的一种病害,伴随着阻尼介质的泄露,阻尼器的工作状态发生改变,增加了地震作用下桥梁和阻尼器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讨论阻尼器参数及健康状态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并开展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分析,是涉及
近年,我国的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人行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行桥的功能主要是帮助行人跨越山川、河流、峡谷,普通的混凝土梁桥、拱桥一般结构刚度较大,人在桥上行走时,桥梁的变形较小,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晃动,行走较为舒适。而对于钢结构的人行斜拉桥和人行悬索桥这种柔性桥梁,结构自振频率较低,当频率处于行人脚步频率敏感范围时,会发生人桥共振现象,结构的振动响应较大,影响人行舒适度,当振动剧烈时,还可能危及行人安
隧道洞口段开挖受其地质条件、开挖工法及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在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较洞身段差,易发生地表开裂塌陷,边仰坡崩塌、滑坡等灾害,故常作为整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程。软岩隧道洞口段更是如此,因此分析软岩隧道洞口段开挖过程中围岩及边仰坡的稳定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渝长高速扩能改造项目唐家嘴隧道出口段,采用理论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再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软岩隧道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国内广泛应用,但由于径向力的存在,底板开裂和跨中下挠等病害久未解决。工程师采用了许多方法,都未消除径向力的作用。近年来,一种新型梁体的概念被提出,其核心是将跨中底板预应力钢束由曲线布置变成水平布置,从而改变了跨中底板的外形结构。此种方法理论上消除了跨中预应力束产生的径向力,能够优化连续刚构桥的下挠问题。本文通过MIDAS CIVIL数值模拟的方法,深入讨论了此种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