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历程的核心思想,是空间环境的塑造以人为本,强调物质空间的生产与城市文化塑造、历史延续、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活与空间的内在联系遂成为现代城市设计关注的重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对人类行为与空间的互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侧重于从文化、历史、社会的角度研究人类群体性的行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丰富城市空间的人文色彩,激发城市空间的社会活力;在微观层面,倾向于从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个体性的行为与城市局部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提高城市空间的适宜性,体现空间对人性的关怀。 目前的状况表明,上述空间行为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缺少了群体行为与空间的互动性这一层次。在宏观层面,所谓的“群体”更倾向于一个整体而抽象的文化和社会概念,而不是一个生动的、可观察的对象,因此难免造成理论性研究与空间塑造研究的脱节;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中,所谓的“群体”是个体的集合,其行为也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不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由此进行的空间塑造研究只能反映群体的生物性需求,难以体现群体的社会文化属性。 鉴于上述局限性,本文确立了一个新的群体视角展开分析,将“群体”定义为一个城市空间背景下可观察的、同时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文化特征的研究客体,从理论层面着重探讨此类群体的行为模式与城市空间的相互适应的特征和机制,试图揭示两者之间的互适性的本质,以及基于互适需求的城市空间特征。 论文第1章对群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及研究框架。第2章进行了相关的概念性研究,阐述了城市空间和群体行为的内涵,以及群体行为模式的空间内涵和基本特征。第3章对群体行为模式生成的社会和文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论文的第4章基于城市空间对群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力构成,分析了群体行为模式对空间结构、形态和意义的适应性;第5章以群体行为模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力构成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空间对群体行为模式的包容性适应和选择性适应。根据以上的论述,论文在第6章总结了“互适性”的本质,阐述了基于“互适”需求的空间塑造法则和空间特征。 论文的创造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了一个关于空间中群体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并对群体行为及其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背景下群体行为模式生成的文化和社会机制进行了总结。 阐释了城市空间与群体行为模式之间对彼此的影响力的构成,并以此为前提分析了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的模式、内涵和机制。提出了“互适性”是城市空间与群体行为模式之间的一种最理想关系,并指出互适性的本质在于两者之间的均衡互动、整合互构、利益趋同和文化同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基于“互适”需求的城市空间塑造法则和空间的生物性、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