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 cation)即国际上统一命名的无放射影像学异常的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 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CSCIWOR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特指颈部受到外伤后,经X线、CT等检查手段,颈椎未发现明显骨折或脱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占颈髓损伤的37%~52%。此病对于成人而言,由于既往颈椎存在基础病变,如椎管狭窄致储备空间减小、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以及后纵韧带钙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等病变,即使轻微的外力也可致颈髓损伤,尤其是颈椎过度后伸及屈曲时,椎管矢状径变窄、椎间盘突出加重以及黄韧带皱褶向椎管内突出都可致脊髓受压,产生临床症状。由于CSCIWORA的隐匿性以及症状滞后性的特点,漏诊率较高,且X线、CT无阳性表现,只有通过MRI才能发现颈髓损伤,因此对临床医师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如果不及时诊断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都会产生严重后果。CSCIWORA的病因仍然没有研究透彻,多数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直接的致伤因素多为摔伤、坠落伤以及事故伤等,其共同点是头颈部受到外力均不大。目前其治疗方法多数学者也各抒己见,缺乏理论性依据,本文应用相关评分标准及统计学方法对其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CSCIWORA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对已经实施手术CSCIWORA患者根据MRI椎前信号进行分组,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的功能评分对比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MRI椎前信号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中心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病例资料80例,根据MRI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和神经功能分级及JOA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对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出院、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时评分并分别计算出其JOA增加幅度,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比其结果;然后应用国际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分级标准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随访时进行功能评价,应用秩和检验,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所得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椎前高信号组与无椎前高信号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别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入院P>0.05(无显著性差异),出院P<0.1;三个月P<0.05;六个月P<0.05(有显著性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时、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的JOA评分增加幅度与无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JOA评分增加幅度相对比,结果P<0.05(有显著性差异)。运用ASIA神经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在入院及出院六个月随访,并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并应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出院后六个月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