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一个典型矛盾现象是,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与所获得的贷款资源之间的严重不对称,由于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融资规模小而单位融资交易成本高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部融资支持,融资约束成为横亘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而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许多经济学家因而纷纷提倡建立中小规模银行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理论依据是小银行由于组织摩擦较小,更加擅长获取和使用“软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中小企业因信息不透明而造成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大银行则更倾向于发挥规模优势,依靠“硬信息”,信贷评级技术和非个人之间的接触模式等以更低的成本向大规模的优质企业提供交易型贷款。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经营定位的城市商业银行,其合并重组所导致的组织结构变化会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渐进性的双重差分模型,运用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基于2005-2016年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和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数据,本文的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与上市中小企业借款规模显著负相关,且在控制了相关的内生性问题之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将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与跨区域经营的影响效果放在同一模型中进行回归后发现,只有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与上市中小企业借款规模显著负相关,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表明功能距离确实是造成组织沟通和控制障碍的关键因素,且合并后银行总部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越远,影响越大。第三,企业信息的不透明和融资的规模不经济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按照上市年限和企业规模分组的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合并对上市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上市年限短、资产规模小的企业中。第四,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对于缓解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显著意义,虽然银行的合并重组会部分地抵消掉这种效果,但是相对于没有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地级市,总体而言,这种积极意义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第五,城市商业银行合并与上市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信贷紧缩期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贷的替代融资方式,且这种替代融资行为在上市年限短、议价能力强、所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信任环境较好的中小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合并这一自然实验,研究银行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可以避免其他方法,如直接对银行的规模和中小企业融资进行回归所造成的内生性。第二,为了回答到底是规模还是功能距离起作用的疑问,本文在机制检验中,通过一个更完全的分析框架比较了规模和功能距离的相对解释力,为了解银行的信贷决策过程提供了更多的认识。第三,利用城市商业银行的合并重组形成的自然实验情境,识别了贷款可获得性与公司商业信用的因果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在理论上回应贷款可获得性与商业信用的关系,还有助于监管机构理解地方金融机构的结构变革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影响,对于认识与评估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