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乡村小说的生态主题研究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界围绕苏联乡村小说(деревенскаяпроза)再次展开激烈争论,结果依然是褒贬不一。这是因为文评者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关键是文化语境不同。21世纪生态危机下的反思文化语境令重读苏联乡村小说成为一种必要。本文以苏联乡村小说代表作家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ВикторПетровичАстафьев)、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别洛夫(ВасилийИвановичБелов)、瓦连京·格里戈里耶维奇·拉斯普京(ВалентинГригорьевичРаспутин)和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ВасилийМакаровичШукшин)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尝试在我国著名生态哲学家余谋昌与生态美学家曾繁仁和鲁枢元提出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理论框架中,运用俄罗斯著名美学家尤里·鲍里索维奇·博列夫(ЮрийБорисовичБорев)的关系美学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塞尔(Ulric Gustav Neisser)的“自我认知”论(The self perceived)、荷兰心理学家赫伯特·赫尔曼(Hubert J.M.Herman)的“对话自我”论(Dialogical Self)和美国生态语言学家里欧·范·利尔(Leo van Lier)的生态四层论,以及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尼古拉·奥努弗利耶维奇·洛斯基(НиколайОнуфриевичЛосский)的认识论,借助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自我”概念构建基于个体“我”的同心关系圈,并以此为据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苏联乡村小说的生态主题,论述生态主题创作在揭露问题与催人反思之余,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苏联乡村小说家继承了19世纪“根基派”思想家提出的“世界是个有机整体”的学说,在60年代作品中勾勒生态理想图景,通过追溯往昔乡村生活来抗拒面向未来的乌托邦。70年代创作生态预警小说,革新乡村小说创作模式,抗议唯理性科技至上的发展观,呼吁责任与良知,号召人们承担起对自然、他人与自身的责任。80年代末创作生态末日小说,描述安置个体身心的世界破碎瓦解,个体丧失自我意识。总之,借助生态主题创作苏联乡村作家描写了衰败的乡村文明、消失的乡村、瓦解的乡村社群、混乱失序的城市社会、疏离的人际关系、身心无处安置的个体,以及日渐消失的个体自我意识等,同时也勾勒了理想生态社会图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他人/社会和睦、人与自我和解。尝试运用个体“我”的同心关系圈阐释乡村小说文本,发掘生态主题的内在价值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论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苏联乡村小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研究对象,结合苏联乡村小说发展的文化语境,从文本出发采用文化批评、文本细读法、交叉研究法和分析归纳等方法阐释苏联乡村小说中的生态主题。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苏联乡村小说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现有的关于生态思想或生态主题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现有的研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将其视为衡量个体与社会道德伦理的标尺,但很少关注与世界建立各种关系的个体“我”,也较少关注乡村小说生态主题中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即个体的精神生态。第一章“苏联乡村小说的文化语境和生态主题”梳理乡村小说流派的发展阶段。论述苏联乡村小说家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经典主义文学的传统,秉持“问题”小说创作主旨。作家们以生态主题创作记录现实生活,揭露城乡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应和生态文艺思潮,思考人类生存问题。第二章“共生、共处、共存的生态理想”以维·阿斯塔菲耶夫的叙事短篇小说集《最后的问候》(第一部)和短篇小说《俄罗斯菜园颂》,瓦·别洛夫的中篇小说《凡人琐事》和短篇小说《木匠的故事》为例,分析作家们在文本中描述的生态理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人与自我和解共存。分析乡村作家们借助同一主题的短篇叙事手法和动物视角叙事,以及“自然人”形象描写“天人合一”图景,透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表现“生命共同体”意识,以及人作为理性动物守护其他生命的责任。个体“我”在创造性劳动中以“爱人利物”之举和宽容忍耐之品性与他人、家庭和社群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个体与世界建立的完整合一关系,即“天人合一”与和谐社群关系,离不开个体“我”身心的同一性存在,为了保证“身心同一”的个体精神完整性,自我宽恕成为个体自我修复的必要环节。第三章“背离、疏离、游离的生态危机”主要以瓦·拉斯普京的短篇小说《最后期限》和中篇小说《告别马焦拉》、维·阿斯塔菲耶夫的长篇小说《鱼王》、瓦·别洛夫的家庭小说系列,以及瓦·舒克申的短篇小说集为例,从不同角度描述科技革命和工业现代化引发的分离、疏离性、分裂性和对立性,说明背离故土,遗忘传统,“无根”个体的社会身份模糊不清,定位自我身份时困惑迷茫。个体“我”精神漂浮游离,其生活降格为一种焦虑性存在。第四章“无根、无家、无“我”的生态性反思”以维·阿斯塔菲耶夫的中篇小说《悲哀的侦探》和短篇小说《柳达奇卡》、瓦·拉斯普京的中篇小说《火灾》和瓦·别洛夫的长篇小说《一切在前方》为例说明晚期乡村小说创作中的生态性反思,描写个体赖以生存的家园被毁,庇护心灵的家庭破碎,个体的自我意识完全丧失。总之,世界在毁灭,各种关系在破碎,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个体消亡了。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生态主题创作令苏联乡村小说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令乡村小说家们回避不利因素,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问题,同时吸引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读者思考个体存在方式和生命的意义。
其他文献
"求"字的定义是设法得到。对于摄影造型艺术而言,需要追求的内容很多,我将其概括为求精、求特、求值。这"三求"是摄影造型走向成功的途径,是提高摄影作品品位的方法,是摄影艺术发展和创新的必经之路。一、求精有时看上去很美的景物,拍摄成照片后,却是平平淡淡,没那么漂亮,究其原因,还是在按下快门之前没有太用心思去想"求精"的问题。求精包括3个内容,即求精美构图、求精彩瞬间、求精确曝光。这3个问题如果都
期刊
清初统治者面临的最核心时代命题是以何种思想学说为指导完成社会重建。程朱理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既是清入关前政权儒学化进程的结果,更是清初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统治阶级的选择。揭示了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统一。
二、求特求特是指在摄影创作中,不断地追求新意,追求超越平凡的特殊性。力求摄影作品具有比较特别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产生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如何求特,可归纳为3个方面,即追求特别着眼点、特别环境和特别表现形式。1.求"特别着眼点"在摄影艺术已经成为大众艺术的今天,似曾相识的雷同作品比比皆是,因此,追求"特别着眼点"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二、定模式定模式是摄影人在拍摄之前根据拍摄需要对照相机的功能模式进行相应的选定。使用胶片记录影像的照相机,没有多少需要设定的模式选项,可是对于数码照相机,需要选择设定的功能模式选项可是不少,有图像记录方面的选项,如图像区域、图像品质、图像尺寸、白平衡、感光度、色彩空间以及存储文件的格式等;有拍摄技法方面的选项,如测光模式、对焦模式、曝光模式等;还有图像优化标准等诸多方面的选项。请仔细阅读照相
期刊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是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资金的使用因周边环境及主客观因素的不确定而带来的各种风险。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的意义、风险及产生原因分析,特别是预算风险、人员风险、资产安全的风险、内外部会计监督的风险等方面的分析,对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等方面提供针对性建议,从而把行政事业单位部分环节的会计风险降到可控,做实做细做好重大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并发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肺结核并发重症肺炎患者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患者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给予利奈唑胺联合抗结核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免疫功能、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10%、66.67%,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
高中阶段的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性和复杂性。班级管理关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方方面面,开展生涯规划与指导,也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分",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帮助他们未来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是生涯规划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班主任循序善诱地指引与启发,精准定位班主任角色,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提高班级管理实
教学设计思路"宋明理学"是人教版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宋明理学" 一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基于课标解读与教材内容分析,笔者以儒学伦理信仰重建为主线,依托史料设计教学过程。将本节课分解为"魏晋隋唐儒学面临的挑战""宋明儒学的官方哲学化与世俗化",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历经探索,不断推进。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激发其内在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主要从公司层面探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效应,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层面的经验证据。从资本市
本文选题源于国家纵向课题和设计实践。汽车造型姿态作为一个设计和设计研究问题,源于汽车工程和汽车造型发展,而“造型姿态”具有造型设计的独特语境。在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汽车造型姿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广泛运用于汽车造型方案设计及评审过程中。然而,作为设计领域的专业概念和知识,理论上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因此,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是:明确汽车造型姿态的概念,建立汽车造型姿态的表征框架。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