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供试品种为山农20。试验设置雨养(R),灌溉(W,拔节水、开花水)两个水平,每次灌溉60 mm,氮素为0(N0)、240(N1)、360(N2)kg hm-2三个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互作影响小麦不同穗位小花发育进程水氮肥措施对于不同穗位1、2位小花发育进程影响不显著,水氮互作对穗基部、顶部3位小花、基部4位小花的影响显著,水分效应对穗中部4位小花的影响比氮肥显著。虽然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各处理不同穗位的高位小花的发育程度,但高位小花均不能够发育到W10或者将近W10阶段,不能成为可孕小花。RN0处理的穗基部、中部、顶部5位小花分别发育到W4.2、W4.5、W4.2时期,而RN1处理的小花则分别发育到W5.5、W6.5、W5时期。WN1处理的穗基部、中部、顶部5位小花的发育程度最高,分别发育到W5.8、W6.75、W5.8时期,WN0处理的最低,分别发育到W4.5、W5.2、W4.5时期,两种水分条件下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小花的发育程度,且增施氮肥可减缓水分亏缺对小花发育的影响。同一氮肥条件下,穗基部、中部、顶部5位小花的发育程度为WN0>RN0,WN1>RN1,WN2>RN2处理,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花的发育程度。RN0、RN1、RN2、WN0、WN1、WN2处理的穗基部、中部6位,穗基部、顶部7位小花与5位小花呈相似规律。虽然WN2处理的穗顶部6位小花发育程度高于RN2,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WN0、WN2处理的穗中部7位小花的发育程度高于RN0、RN2处理,但仍不能发育为可孕小花。2水氮互作影响不同穗位的可孕小花数(FF)、结实粒数(GN)、结实率(GS)、小麦结实可能性及结实小穗数不同穗位的平均可孕花数表现为穗中部最多。灌溉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基部平均可孕花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N1处理最多。雨养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基部可孕花数量表现为RN1>RN2>RN0处理。灌溉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平均可孕花数量与雨养呈相似规律,灌溉条件下WN1处理的穗基部可孕小花数高于WN0、WN2处理,且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相同氮肥条件下,穗顶部、中部平均可孕花数量为灌溉多于雨养,且差异达显著水平,WN1、WN2处理的穗基部平均可孕花数量显著多于RN1、RN2处理,但WN0、RN0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灌溉条件下,WN1处理的穗顶部、中部、基部最终平均结实粒数显著高于WN0、WN2处理,WN0、WN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雨养条件下,穗中部、基部与灌溉条件下呈相似规律,而WN0处理的穗顶部最终平均结实粒数显著低于WN1、WN2处理,但WN1、WN2处理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相同氮肥条件下,WN0、WN1、WN2处理的穗中部、基部最终平均可孕花数显著多于RN0、RN1、RN2处理,WN0、WN1处理的穗顶部最终平均可孕花数与穗中部、基部呈相似规律,虽然WN2处理的穗顶部最终平均可孕花数高于RN2处理,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灌溉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穗中部、基部结实率先升高后降低,以N1处理最高,但是穗顶部随施氮量的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雨养条件下与灌溉条件下不同穗位结实率表现一致。同一施氮量条件下,WN0处理的穗中部、基部可孕花结实率高于RN0处理,而穗顶部低于RN0处理,N1、N2处理的不同穗位结实率均表现为灌溉多于雨养。灌溉条件下,不考虑氮肥效应,不同穗位不同粒位结实可能性表现为1位籽粒最高,即G1>G2>G3>G4。WN1处理的1、2位籽粒结实小穗数比WN0、WN2处理分别增加了14.3%、9.5%。WN1处理的3、4位籽粒结实小穗数比WN0、WN2处理分别增加了23.5%、29.4%。WN1处理的5位籽粒结实小穗数比WN0、WN2处理分别增加了58.3%、91.7%。可见,WN1处理对高位籽粒结实小穗数的影响大于低位籽粒。WN2与RN2处理的1位籽粒结实的小穗数一致,而N1、N0处理为灌溉多于雨养,WN1、WN0比RN1、RN0处理分别增加了10.5%、12.5%。2位籽粒可能结实的小穗数与1位籽粒表现规律一致,WN1、WN0、WN2比RN1、RN0、RN2处理分别增加了10.5%、20%、18.8%。3位籽粒WN1、WN0、WN2比RN1、RN0、RN2处理分别增加了41.7%、62.5%、33.3%。3水氮互作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WN0、WN1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高于RN0、RN1处理,且差异达显著水平。WN2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高于RN2,但穗数之间差异不显著。灌溉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每平方米穗数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增施氮肥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及产量,以WN1处理最高,WN0处理的千粒重略高于WN1、WN2处理,其中WN1、WN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雨养条件下,RN1、RN2处理的穗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RN0处理,这是因为雨养减少了小麦分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及产量之间差异显著,以RN1处理最高,RN0处理最低,RN1、RN2、RN0处理之间千粒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RN1、RN2处理均低于RN0处理。RN0与RN1、RN2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1),RN1、RN2处理之间差异表现为不显著,均低于RN0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