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和盐藻耐石油污染藻株的筛选及其利用石油烃富集油脂的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6862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能源危机和化石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再生环保能源的研发备受关注。无污染的生物质能—生物柴油—成为了最具开发与应用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与传统油料作物相比,只需要水和阳光就能生长的藻类更具优势。以藻类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和微藻燃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发的热点。本实验选用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p.)和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两种常见的含油脂高的海洋微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细胞分离和血球计数法筛选出诱变出发株,利用紫外诱变技术诱变出发株并在添加低浓度石油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血球计数法测定生长曲线,利用双缩脲法、硫酸蒽酮法和分光光度计法对其生化成分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两种微藻耐石油污染的生长优势藻株,再将其分别接种于不同石油浓度的海水培养液中,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培养液中带共轭双键的烃类化合物和芳烃含量,利用索氏提取法测定微藻细胞内油脂含量,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法分析了苯和甲苯对两种微藻细胞富集油脂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小球藻和盐藻耐石油污染藻株的筛选(1)通过单细胞分离培养和观察,分别获得小球藻和盐藻各5株生长旺盛的供选藻株,经生长量和生长速率分析后确定小球藻M4藻株和盐藻M02藻株作为紫外诱变的出发株。(2)经过预诱变考察诱变条件,确定小球藻和盐藻紫外诱变的最佳条件为:30W紫外灯,照射垂直距离15cm,照射时间20min。(3)经过紫外诱变和耐石油藻株的筛选,通过生长曲线和胞内外蛋白、胞内外多糖及色素含量的分析,分别获得耐石油污染的紫外诱变优势株小球藻A16和盐藻A001。2、小球藻和盐藻利用石油烃富集油脂(1)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表明,石油浓度为1.5-10.0μg/mL的培养液中,小球藻和盐藻均能有效降解带共轭双键的烃类化合物,降解率分别为25.3-35.5%和17.9-24.0%,芳烃降解率分别为22.1-30.2%和18.7-26.2%。石油浓度为3.5μg/mL时,小球藻和盐藻对带共轭双键的烃类化合物和芳烃的降解效率均达最大值,而且小球藻的降解能力略好于盐藻。(2)索氏提取法结果表明,石油浓度为1.5μg/mL和3.5μg/mL时,培养第15天小球藻和盐藻的细胞内油脂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石油浓度为3.5μg/mL时,两种微藻的胞内油脂含量均达最大值,分别占细胞干重的14.0%和25.5%,分别是对照组的1.5倍和1.2倍。3、苯和甲苯促进小球藻和盐藻细胞富集油脂(1)气相-质谱分析表明,小球藻和盐藻对于苯和甲苯的利用率都很低,单一化合物的利用中,苯的利用率仅为1.15-1.18%,甲苯为1.50-1.62%,混合物中两者的利用率分别为苯1.50-1.65%、甲苯1.80-2.20%。(2)索氏提取法结果表明,苯和甲苯能够促进小球藻和盐藻细胞富集油脂,和对照组相比小球藻和盐藻细胞油脂含量分别增加7.7-16.3%和11.6-19.3%。
其他文献
本文构建了一种食品检测中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GO/AuNPs)的荧光传感平台,选用带有荧光基团的DNA适配体作为荧光探针。当DNA适配体依附到氧化石墨烯(GO)表面上,荧光产生猝灭;加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肾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患有肾性高血压的120例患者,将其按照住院的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小儿推注化疗药物的血管皮肤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儿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
从破坏波浪水质点垂向运动轨迹出发,提出一种由多层水平板组成的透空式防波堤新结构.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深入探讨了防波堤结构几何参数(相对宽度、相对间距)以及波陡等因素对
采用零价铁还原、钯催化法对水中三氯乙烯进行了还原脱氯静态试验研究,考察了钯化率、铁/钯用量、反应物浓度及反应时间对脱氯率的影响,并对脱氯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结果表明,铁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凡三往”与“乃见
人类神经系统可能是生物界最后有待攻克的功能系统之一,而尤以其中枢部分、特别是大脑的功能活动最为复杂和奥秘。目前,神经科学工作者对神经系统的一般功能及其生物学机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