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半湿润山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复杂,水分和能量耦合反馈过程强烈等特征,其水文响应过程表现出湿润区和干旱区过渡特征,认识该区水文过程规律和机理,对完善水文学理论、揭示华北地区水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文过程中的产流环节,在典型的华北半湿润山区建立西台子实验流域,开展长期持续的气象水文综合观测。基于实验观测,探究年尺度和事件尺度上降雨-径流响应关系和特征,分析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流域水文过程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模拟与预测”(项目批准号:511900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水文学及水资源”(项目批准号:51222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耦合多元示踪和水文模型的高寒流域径流水源解析研究”(项目批准号:916472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湿润山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复杂,水分和能量耦合反馈过程强烈等特征,其水文响应过程表现出湿润区和干旱区过渡特征,认识该区水文过程规律和机理,对完善水文学理论、揭示华北地区水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文过程中的产流环节,在典型的华北半湿润山区建立西台子实验流域,开展长期持续的气象水文综合观测。基于实验观测,探究年尺度和事件尺度上降雨-径流响应关系和特征,分析其控制因素和机理;解析夏季典型暴雨事件径流水源组成,探究暴雨径流产流路径和机理,提出暴雨径流水源概念模式;基于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降雨和下垫面特性空间异质性对流域超渗产流规律的影响,总结了不同气候、下垫面条件下的流域超渗产流发生规律;最后,基于多尺度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半湿润山区典型流域的产流机理。实验流域大部分降雨事件的洪水过程线特征为洪峰尖瘦,涨落过程大体对称,降雨前后径流基流变化不显著;每年引起流域径流基流显著提升的降雨仅有1-2场,流域地下水位与径流过程变化趋势相似,对降雨事件的响应程度弱于土壤水分含量,流域中直接大量补给地下水的降雨事件极少。流域中降雨稳定同位素丰度时空变异性较大,河水和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小且两者总体接近;二元径流分割结果表明,暴雨径流中洪峰部分的水源主要由新水(当场次降雨形成的径流)组成,径流旧水部分主要是稳定释放的地下水;在绝大部分降雨事件中,暴雨径流洪峰的产流机理是蓄满产流,蓄满产流区域主要集中在河道及其周边地区,蓄满面积不足全流域面积的1%。由于最大降雨强度小于土壤稳定入渗率,西台子实验流域约95%以上的降雨事件不可能发生超渗产流。实验流域的产流机制是,当降雨强度和历时未达到超渗产流发生条件时,径流产流机制主要是地下水径流、河道直接降雨和蓄满产流三种,流域中再入渗情况较为普遍,暴雨径流洪峰部分主要由河道直接降水和近岸饱和地带蓄满产流主导。在极端降雨事件中,当降雨强度和历时达到超渗产流条件时,径流产流机制主要包括地下水径流和地表超渗产流两种,暴雨径流洪峰部分主要由地表超渗径流构成。
其他文献
剪力墙的力学性能对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已有数值模型无法精确刻画剪力墙结构在复杂荷载条件下裂缝开展的细观规律和破坏机理,因此无法正确预测剪力墙结构的性能退化规律和破坏模式。为此,论文针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开展了递次研究,开发了考虑纵筋滑移、剪切软化、捏拢效应和滑移破坏的剪力墙结构精准数值模型,结合断裂力学理论提出了裂缝间距预测方法,明晰了剪力墙拉-压-弯-
供水管网中的管垢特性和铁释放规律研究,对于维护水质稳定、保障饮用水供水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际管网系统中采集了大量管垢样品和管道材料,开展了多种实验来探讨管垢层与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采用多种材料化学测试方法,分析管垢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化学特性;搭建了小试管段实验系统,研究管道材料、水源切换、水流条件对铁释放和水质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瓶式实验分析镀锌层的腐蚀和重金属释放情况。本研究旨在为供
多桩基础是未来海上风机基础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工程设计中多桩基础采用的是单桩基础的设计方法,无法考虑水平-竖向荷载耦合的影响,也无法考虑长期循环荷载下桩基础承载特性的演化。本文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和渗水力模型试验等多种方法,揭示了多桩基础承载特性及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多桩基础的实用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水平加载条件下三桩和五桩基础的离心模型试验,揭示了多桩
以砂性土为代表的散粒体材料在主应力旋转条件下的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一直是与岩土工程变形精细化预测和调控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课题。由于受机械加载能力的限制,目前只有循环扭剪试验中可以实现大、小主应力绕中主应力轴的二维旋转,但工程实践中更为广泛存在的主应力旋转是三维的。为研究该条件下散粒体的变形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空间内可任意控制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变化的数值试验方法,开展了主应力三维旋转数值试验,
网格筒结构是一种在多高层建筑、电视塔和塔桅结构中被广泛采用的结构型式,并可按照梁柱的布置型式进一步细分为横梁竖柱的正交网格筒结构以及斜柱双向交叉布置的斜交网格筒结构;或按照几何形状划分为矩形平面、柱面和双曲面网格筒结构。当网格筒结构被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可能存在多层楼板抽空的情形;或者当网格筒结构应用于电视塔、冷却塔和其他塔桅结构中,也常常全高度不设置任何面外支撑。因而在竖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循环效率,燃气轮机需要在提高透平前温的同时限制冷却气量,其对高效、精细化透平冷却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透平端壁复杂流动区域的气膜冷却是冷却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准确预测透平端区气膜冷却需要充分掌握端区冷却气扩散与迁移特性与机理。本文基于气膜冷却精细化设计需求,研究了端区横向流动对单元气膜冷却和多排射流叠加特性的影响机理,探究了透平非均匀入口条件下的气热特性,发展了气膜冷却设计方法。气膜冷却
径流涡轮是传统增压内燃机及未来燃料电池车用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涡轮效率对汽车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车用动力系统结构紧凑,排气管路往往具有高度扭曲的三维结构,排气到达涡轮进口时通常有垂直于主流方向的二次流分量。涡轮进口的二次流会导致其实际工作效率显著下降,这是制约涡轮高效工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提高进口二次流影响下的涡轮效率是进一步发掘汽车节能减排潜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不同方向及结构的进口二次流
弯道输沙是河流动力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其中弯道中的悬移质输移研究较少。悬移质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关键因素,分析弯道中的悬移质与水流相互作用有助于从微观上理解黄河的河床演变机理,从而为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水沙数学模型的建模工作,通过采用高阶数值格式来实现对明渠水沙运动的数值描述。各物理量垂向采用多项式表示,在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中建立了能全面考虑弯道二次流(螺旋流)与主流非线性影响
我国近期将建设一批超高土石坝工程。变形控制是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建设与运行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其中,坝体后期变形的控制尤为关键。目前,在土石坝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沈珠江流变计算模型主要是建立在恒定荷载流变试验的基础上,对复杂加载的情况是否适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针对堆石料应力加载与流变的耦合作用问题,从室内试验、机理分析、计算模型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取得的主要新成果有:1.采
层间界面剪切力学性能是堆石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力学性能之一。堆石混凝土层间界面的抗剪性能主要由施工缝表面外露的大粒径抗剪块石和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结合堆石混凝土的层面特点和荷载传递机制准确预测和评估层间界面的抗剪性能对于保障堆石混凝土结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通过试验研究和细观力学模拟探究了层间施工缝上的岩石与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和岩石的分布特性等因素对堆石混凝土层间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然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