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的份额不断扩大、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劳动力市场制度悄然变革,与此相伴随的是工资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技术进步在工资不平等中的角色和作用,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收入不平等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未来外资外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的政策选择。因此,较为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对外开放、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全面回顾了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对H-O模型、S-S定理和外包模型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理论研究的假定条件限制性过强,而实证分析对贸易理论的支持也不够。随后,文章转向关注技术进步对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工资差距的影响。梳理了通用技术、中性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并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以及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的新发展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述,从理论的角度对技术进步与工资差距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揭示技术进步与工资差距之间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构建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
在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和评述后,文章利用相关数据分析说明我国加入WTO前后贸易开放、技术进步的情况,同时分析了地区间、行业间以及省份内部工资差距的变化趋势。随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检验技术进步对我国工资差距的影响。
在宏观方面,文章首先利用51个主要城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进步与外向型经济对城市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外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都对城市工资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根据28个省份1993-2006年的面板数据,得到了与城市样本类似的结论,并利用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对决定工资差距的各个因素按其重要性进行了排序。随后,文章基于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地区分类和时间段分类的次级样本采用多个技术进步指标分析其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全球化和经济结构对工资差距都有正的影响。但由于各地区和不同发展时期各因素的发展进程和速度不一致,致使技术进步等因素在工资差距扩大方面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微观方面,基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模型,采用我国1998年和2000年5个城市的150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和企业职工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偏向技术工人,从而扩大了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距,而贸易对我国企业工资差距总体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消费产品生产行业等行业会有影响。此外,增加技术工人的供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工资差距的持续扩大。
最后,文章得出了结论,即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进步不仅会提高工资水平,也会产生技能溢价,扩大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距。我国应该利用本国比较优势,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同时,优化工资分配制度,采取相关的政策缓解工资差距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