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期,以提高气象数据共享应用为核心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时常会面临用户非法入侵和访问等安全问题。为了提高系统安全,多种信息保护技术被应用其中。密码口令是获得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访问权限最常用的一种身份认证法,但它极易被泄露、遗忘或破译。指纹因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的特征可作为一种身份认证凭证,但实际应用中,非法用户可通过人造指纹入侵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给系统访问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本文将研究指纹活性检测算法以抵御假指纹的欺骗攻击,并将指纹活性检测技术应用到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的指纹认证系统中,进一步确保访问气象数据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空域纹理特征提取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伪造指纹可重现真指纹图像中粗粒度的纹理信息,所以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指纹识别系统易遭受假指纹的攻击。但假指纹很难复制高质量的细微纹理,使得非法认证成为可能。梯度可反映图像局部的像素变化强度,有利于刻画指纹中小尺度的细微的纹理特征。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多方向差分共生矩阵的特征提取算法,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和量化操作,再计算水平和垂直方向梯度。其次,本文设计了一个截断操作法,通过分析梯度和截断因子T的关系,消除由于光照强度和噪声的干扰而致使差分矩阵产生异常值的问题,提高算法的精度。最后,计算差分矩阵在四个不同方向下的共生矩阵特征,并将归一化的特征用SVM进行训练和测试。另外,使用本章算法,在第七章中给出了我们已开发的两个支持指纹活性检测的指纹识别系统。(2)基于变换域特征提取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变换域中的频谱分布有助于展现在空域中观察不到的图像纹理特性,而提取真假指纹间的显著性差异能够提高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的性能。小波变换能突出图像在尺度和方向上的特征,非常适用于纹理复杂多变的指纹。本文首先使用一级小波变换将图像的纹理分析从空域转化到频域,通过对变换域系数的分析,设计了两种变换域纹理特征提取算法。一种是基于局部二值模式的特征提取算法,首先选定窗口并按固定步长滑动,比较窗口中心和邻近像素间的关系,并进行编码,将处理完的图像进行分块并求特征。另一种是多阶差分共生矩阵的特征提取法,即统计相邻两个、三个或四个梯度的分布关系,并将其作为特征向量。最后将归一化的特征用SVM进行训练和测试。此外,本文还给出矩阵阶数与特征维度间的关系表达式。实验表明,本文算法在变换域中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利用气象高性能计算机可缩短深度学习算法的运行时间,离线训练真假指纹模型并将其移植到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的指纹活性检测中,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检测真假指纹的准确性。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尺度均衡化的CNN模型来解决CNN对输入图像尺度的约束问题。CNN在反向传播更新参数时易产生权值收敛慢或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引入了一个学习率自适应调整模块对其进行优化。另外,本文通过设计一种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来消除指纹图像中无效区域干扰的问题。为了使模型分类器具有更好的泛化性,本文又设计一种基于局部梯度模式纹理增强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并在Liv Det 2011数据集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解决训练参数面临梯度膨胀或梯度消失的问题,同时减少反向传播过程中模型的训练时间和避免参数陷入到局部最优,本文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学习的深度残差网络模型。(4)基于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学习真假指纹间的显著性差异是提高气象信息管理系统中指纹活性检测性能的关键。传统的检测方法都是基于手工设计的特征,为了充分利用深度学习能够自动的从带有标签的数据中学习到描述原始图像结构和纹理的特征,本文将CNN输出层之前的网络当作特征提取器,提出一种深度特征自学习的指纹活性检测算法。接着,为了测试不同模态特征融合后的性能,本文又设计了一种多模态深度特征融合的算法。在特征提取前,分别进行迁移学习和模型微调两个操作来解决训练集不足的问题,并将微调后的训练参数作为特征提取器的初始值。最后,将融合的特征输入到分类器中进行训练和测试。此外,本文还将融合的特征在ELM和softmax两个经典的分类器上进行了测试,均得到较好的检测性能。
其他文献
我第一次见到的书画印章是生产队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寨子上有一族兄在"三线建设"工地搞宣传,一年回家过春节时带回来两方木头印章,他在他写的书法作品和藏书扉页上加盖,我是被那殷红的颜色和反复钤盖所吸引。当得知是梨子木刻成的后,便萌生了也刻一方的念头。于是,乘着大人出工后,硬生生地把祖母栽在自留地仍未长成的幼年梨树砍掉了一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刻成我人生的第一方印章,
期刊
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2009年,中国篆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期刊
元明以来,文人篆刻家以自己对艺术本质的理解,选择汉印作为篆刻的创作母本,基于此,"印宗秦汉"的观念成为篆刻艺术生发的起点,"雅化"成为文人对篆刻审美语言的自觉规范。在这样的审美理念下,静与美、情与理、古与淡成为印面深层次的品格诉求,从赵孟到文彭,从汪关到林鹤田莫不如此。
期刊
学位
中亚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中亚地区具有冬、夏季多降水和山区多降水的特征。近几十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中亚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极端降水事件不确定性和强度增加;相关次生灾害和经济损失呈指数上升。1990s左右中亚五国地区台站观测气象数据的中断致使中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深入研究中亚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对提高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作为典型高气象敏感性行业之一,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从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切入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以南京市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不同气候变化影响因子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影响旅游的三种极端天气类型,并据此提出了旅游应对极端天气的三种途径,实现了气候变化定量分析与旅游管理定性化归纳的对接。本文还构建了包括旅游、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在内
本论文首先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3年中国近地层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并评估了各再分析资料的重现能力;然后基于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风能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并定量评估了全球温度和陆表变化对中国近地层风速的影响;最后基于CMIP5模式预估结果,给出了中国风力发电量在全球1.5℃、2.0℃、3.0℃和4.0℃温升背景下的变化情况。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依赖于纸质化的通信及交流方式因诸多的局限性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在当下,各个组织、单位和个人主要依赖于互联网计算机、智能通信设备等进行信息传输与交流,因此导致用户本地端的数据量逐渐增大,而本地资源受限的存储和计算设备无法满足可持续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基于网络的计算模式,其通过将分布式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虚拟化服务。云计算技术的
近年来,随着气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气象行业内部需处理的气象数据与日俱增,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存储问题,如何对气象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与存储成为推动气象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关键问题。云计算作为资源处理方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将大量的任务和数据通过云端进行计算与存储,节省本地的资源,且在云计算中心可以随时进行获取所需信息,因此构建一个气象专有云平台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气象数据存储的问题,推动气象行业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在各类平台上发布关于特定对象的文本内容。区别于数值型数据,这些文本内容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意见,表达了发布者所持有的情感态度,使得文本成为最常见的情感宣泄工具。因此,对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对决策制定、服务调整、舆情监管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然而,文本情感无法像常规统计信息直接获取,且现有研究工作对文本情感的处理主要集中于文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