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主要碳库且受人类干扰最频繁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培肥土壤方面均有一定作用,为探讨其环境效益,本研究以陕西关中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农田CO2、CH4排放进行了原位监测,探讨氮肥与秸秆还田以及温度、水分等因素对该系统农田CO2、CH4排放的影响。试验设以下处理:不施氮对照、减量施氮、优化施氮、农民习惯施氮、优化施氮+秸秆还田。主要结果如下:1.农田CO2排放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小麦季各处理(N75,N150,N190,N150+S)生长季内平均排放通量为:114.1,123.5,123.6,145.6mg CO2-C·m-2·h-1,玉米季高于小麦季,各处理(N0、N90、N180、N280、N180+S)平均通量分别为:138.6,145.4,167.5,163.2,210.6mg CO2-C·m-2· h-1。CO2排放通量与大气和土壤温度正相关,其中在小麦季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季植株折断后相关性达显著以上水平,折断前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水分对农田CO2排放影响较为复杂,在本试验条件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陕西关中农田为CH4的净吸收汇,全年吸收总量在426-490mg CH4-C·m-2之间,其中小麦季大于玉米季。水分是决定CH4排放与吸收的关键因素,且在土壤水分较为充足的情况下(玉米季),土壤含水量与CH4排放通量极显著正相关。当土壤含水量到达某一限度时(21%左右),农田由CH4的吸收汇转变为排放源。本试验中没有发现温度与CH4通量之间明显的相关关系。3.氮肥的施用增加了农田CO2排放。小麦季各处理(N75,N150,N190,N150+S)总排放量为:563,604,608,715g CO2-C·m-2,玉米季(N0、N90、N180、N280、N180+S)分别为:379,391,445,433,557g CO2-C·m-2。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显著增加农田CO2排放,到达某一限度后继续增氮,CO2排放量不再增加,与不施氮相比,年施氮量为165kg hm-2、330kg hm-2、470kg hm-2时土壤固碳量分别提高46%、21%、96%。不同氮素水平下农田CH4吸收量无显著性差异。4.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农田CO2排放,在小麦和玉米季增幅分别为18%、25%,全年增加21%,但同时增加土壤固碳133%。秸秆还田对农田CH4吸收无显著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