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与秸秆还田对陕西关中灌区农田CO2、CH4排放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主要碳库且受人类干扰最频繁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培肥土壤方面均有一定作用,为探讨其环境效益,本研究以陕西关中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农田CO2、CH4排放进行了原位监测,探讨氮肥与秸秆还田以及温度、水分等因素对该系统农田CO2、CH4排放的影响。试验设以下处理:不施氮对照、减量施氮、优化施氮、农民习惯施氮、优化施氮+秸秆还田。主要结果如下:1.农田CO2排放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小麦季各处理(N75,N150,N190,N150+S)生长季内平均排放通量为:114.1,123.5,123.6,145.6mg CO2-C·m-2·h-1,玉米季高于小麦季,各处理(N0、N90、N180、N280、N180+S)平均通量分别为:138.6,145.4,167.5,163.2,210.6mg CO2-C·m-2· h-1。CO2排放通量与大气和土壤温度正相关,其中在小麦季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季植株折断后相关性达显著以上水平,折断前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水分对农田CO2排放影响较为复杂,在本试验条件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陕西关中农田为CH4的净吸收汇,全年吸收总量在426-490mg CH4-C·m-2之间,其中小麦季大于玉米季。水分是决定CH4排放与吸收的关键因素,且在土壤水分较为充足的情况下(玉米季),土壤含水量与CH4排放通量极显著正相关。当土壤含水量到达某一限度时(21%左右),农田由CH4的吸收汇转变为排放源。本试验中没有发现温度与CH4通量之间明显的相关关系。3.氮肥的施用增加了农田CO2排放。小麦季各处理(N75,N150,N190,N150+S)总排放量为:563,604,608,715g CO2-C·m-2,玉米季(N0、N90、N180、N280、N180+S)分别为:379,391,445,433,557g CO2-C·m-2。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显著增加农田CO2排放,到达某一限度后继续增氮,CO2排放量不再增加,与不施氮相比,年施氮量为165kg hm-2、330kg hm-2、470kg hm-2时土壤固碳量分别提高46%、21%、96%。不同氮素水平下农田CH4吸收量无显著性差异。4.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农田CO2排放,在小麦和玉米季增幅分别为18%、25%,全年增加21%,但同时增加土壤固碳133%。秸秆还田对农田CH4吸收无显著性影响。
其他文献
采用ABAQUS软件模拟计算了花键连接抗侧滚扭杆的受力情况。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此方法正确可靠。采用子模型的方法进一步得到花键的局部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简化整体模
通过对摩擦制动温度及制动噪声的理论研究,调整摩擦材料配方和工艺,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微孔性复合闸片,这种闸片具有微孔型结构,且微孔为通孔,可以有效解决散热问题,从而降低
目前死区时间补偿、减少死区时间和无死区控制是关于三相逆变器中死区影响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分析了多种死区控制策略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免疫算法的逆变器无
用泥炭、河砂和煤渣分别组成花卉营养土的试验表明,泥炭与河砂以75∶25或50∶50容积比例组成的基质对黄菊和万寿菊的效果最好,肥料效率也最高,煤渣的效果明显低于河砂;从组分
本文指出20世纪以来广告研究领域的价值偏离趋向及由此造成的广告基础理论贫困问题,提出拓宽广告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三条路径——广告本体的诠释性研究、广告社会分析、广告政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姜黄及其提取物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和防治AD方面
汉英新闻编译灾难性新闻翻译应注重灾难事件本身,宜用贴近译语的语义,句法结构,体例形式使译文内容产生与原文相当的功能效果。
对几何尺寸极小的纳米材料而言,数值模拟是与实验测试同样有效的研究手段,而且,当材料特征尺寸更小、缺乏可用的测试系统时,数值模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介绍了近年来纳米材料
近年来,地理标志农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的热门词汇,社会的认可度增高,通过审批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数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显然,它已经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获得了消费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