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学者们在特殊疑问句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前辈们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研究的回顾,作者受益匪浅。
在汉语特殊疑问句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相时立的观点:疑问词移位和疑问词原位。黄正德(1982)提出了汉语在位疑问词在逻辑层面移位的假说,Aoun&Li(1993)提出空算子假说,指出汉语在位疑问词在逻辑式中并不移位,而是留在原位,其疑问性是由疑问小品词“呢”或空算子赋予的。郑礼珊(1991)认为疑问小品词“呢”是句子分类标记,在没有疑问小品词“呢”的疑问句中,汉语可以有空的疑问算子。徐烈炯(1990)指出汉语特殊疑问词的逻辑式移位与语境和语调有关。蔡维天(1999)提出了部分疑问词逻辑层面移位的假说。马道山(2004,2006)提出了疑问特征吸引假说。本文在最简方案理论框架下,采用前人提出的算子变量解读方式,对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特殊疑问句进行统一的解释。
对于此方案中的隐性算子,我们给出了两个证据:语音和词汇语义两个方面。在古汉语中,疑问词看起来似乎是前移了,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移到CP指示语位置,而是为了核查其焦点特征移动到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位置。因此,古汉语中的疑问词仍然是作为变量,并由嵌入CP指示语的算子赋予其疑问性。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对汉语特殊疑问词进行了名词性特殊疑问词和副词性特殊疑问词的详细分类,并指出名词性特殊疑问词如“谁”、“什么”作为变量由隐性疑问算子约束,赋予其疑问性,而副词性特殊疑问词如“为什么”、“怎么样”本身就是疑问算子,只有移到CP指示语位置,句子才能被解读为疑问句。本文还进一步论述了疑问小品词“呢”的功能,指出“呢”并没有疑问力,它是一个语音羡余成分,可以被忽略,因此,它的存在和我们提出的方案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