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肾虚证在不孕症中的分布,探讨不孕症患者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并分析肾虚证与非肾虚证不孕患者体质分布状况。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版,1993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2009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标准设立统一的证候、体质调查表,对2011年11月-2012年4月在华西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内分泌门诊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不孕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证和非肾虚证,了解不孕症患者肾虚证与非肾虚证分布,评估不孕症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病程,孕次,病因与证型(肾虚证/非肾虚证)、体质的相关性,并探讨肾虚证与非肾虚证不孕患者体质分布特点。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不孕患者有效病例451例,平均年龄31.9±5.3岁,平均体重指数21.1±2.5,平均病程5.3±4.0年,曾行IVF-ET失败者40例。2.本次研究病例中,按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证292例(64.7%),非肾虚证159例(35.3%),设为肾虚组和非肾虚组。3.孕次在肾虚组与非肾虚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次≥3次时不孕症肾虚证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孕次。而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病程、病因在肾虚组与非肾虚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患者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168例(37.3%),偏颇质283例(62.7%)。偏颇质中偏颇单一质共95例(33.6%),复合质188例(66.4%),偏颇单一质中出现例数依次为阳虚质40例(42.1%)>气郁质19例(20.0%)>湿热质11例(11.6%)>阴虚质8例(8.4%)>气虚质7例(7.4%)>血瘀质5例(5.3%)、痰湿质5例(5.3%)>特禀质p例。复合体质出现频数依次为阳虚质140次(21.7%)>气郁质103次(15.9%)>阴虚质97次(15.0%)>气虚质85次(13.2%)>湿热质78次(12.1%)>血瘀质76次(11.8%)>痰湿质56次(8.7%)>特禀质11次(1.7%)。复合两种体质出现例数最多的前三位是阳虚质合并气郁质33例(17.6%)>阳虚质合并气虚质23例(12.2%)>阳虚质合并阴虚质20例(10.6%)。5.不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病程、孕次、病因与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肾虚不孕组292例,平和质占91例(31.2%),偏颇质占201例(68.8%)。非肾虚不孕组,共159例,平和质占77例(48.4%),偏颇质占82例(51.6%)。肾虚组与非肾虚组的各偏颇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组中,偏颇质出现频数最多的前三位是阳虚质146次(28.6%)、阴虚质87次(17.1%)、气虚质81次(15.9%),非肾虚组中,偏颇质出现频数最多的前三位气郁质52次(22.5%)、湿热质44次(19.0%)、血瘀质36次(15.6%)。结论:1.肾虚证是不孕症的重要证型,孕次≥3次的不孕患者肾虚证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孕次。2.不孕症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阳虚质、气郁质最多见。3.肾虚证不孕患者中,偏颇质以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分布居多,非肾虚证不孕患者中偏颇体质以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分布居多。